林晚星第一次如此深入地接触到江辰作为科技公司创始人和管理者的一面。他在会议中思维缜密,决策果断,对技术细节要求严苛到近乎变态,但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他高效地分配资源,解决冲突,推动着项目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进。他身上那种绝对的理性和掌控力,在这种需要协同作战的复杂项目中,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
她看到,他不仅仅是她的支持者和保护者,更是一个强大的、值得信赖的伙伴。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共同的创造中,悄然增添了一层牢固的“战友”情谊。
然而,外界的风浪并未因他们的专注而停歇。那封匿名信像一颗投入沼泽的石子,表面上没有激起巨大水花,却在暗处发酵着浑浊的气泡。
“星火之窗”社区内部,开始出现一些不和谐的杂音。几个以“扞卫艺术纯粹性”自居的资深用户,发表了几篇长篇论述,虽未直接点名,但字里行间都在影射社区与商业科技公司过从甚密,可能导致“独立性沦丧”和“算法审美霸权”。这些言论得到了一小部分人的附和,虽然尚未形成主流舆论,但那种怀疑和分裂的苗头已经显现。
小主,
更棘手的是,文景通过内部渠道了解到,有一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媒体,正在暗中搜集关于“星火之窗”与星宸科技合作模式的“深度资料”,其采访提纲充满了诱导性和批判性的预设。
“这背后肯定有人推动。”文景在加密通讯中语气凝重地对林晚星说,“手法很专业,知道怎么埋种子,怎么引导情绪。我们之前的声明和解释,在这种渗透式的暗示面前,显得很无力。”
林晚星感到一阵心烦意乱。她讨厌这种藏在阴影里的斗争,它消耗精力,分散注意力。她将情况告知了江辰。
江辰的反应依旧冷静。他调出了那几位发表争议言论用户的详细行为数据,分析了他们的社交网络、过往言论倾向,甚至捐赠记录。
“其中两人的IP地址与之前匿名信发送路径中的某个节点,存在时空上的弱关联性。”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图谱,“概率不高,但值得注意。可以初步判断,这不是孤立事件,是有组织的认知干扰行动。”
“我们该怎么办?再次发表声明?或者让‘熔炉’的成员去澄清?”林晚星问。
“无效。”江辰否定得很干脆,“对抗谣言最有力的武器,不是辩解,而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和持续向前的行动。”
他制定了一个双管齐下的策略。一方面,他让安全团队继续深挖匿名信和舆论攻击的源头,收集证据,但并不急于公开反击。另一方面,他建议林晚星和“星火之窗”管理层,将计就计,顺势在社区内发起一场关于“艺术、科技与伦理边界”的公开、透明的系列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