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的完成,像在林晚星内心完成了一次彻底的清创手术。那些因外界干扰而产生的焦虑、犹豫和滞涩感,被创作过程中凝聚起来的专注与力量所取代。她看着画架上那幅仿佛拥有自身呼吸节奏的作品,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源于对内心真实的绝对忠诚,而非对外界评价的过度敏感。
这份内在的坚定,直接体现在她对外部世界的回应上。
她再次主动联系了安德烈·索科洛夫。这一次,她的声音里没有任何迟疑或试探,只有经过沉淀后的清晰与冷静。
“安德烈,我仔细考虑过你的‘生态系统’构想。”她开门见山,“我认为它极具前瞻性,但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和我的技术伙伴评估后,无法在现阶段以‘核心物种’的身份全身心投入这样一个长期且高度不可控的项目。”
视频那头的索科洛夫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但并未打断她。
“但是,”林晚星话锋一转,语气沉稳而有力,“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拒绝合作。恰恰相反,我们愿意以另一种方式参与——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基石提供者’之一。”
她提出了一个折中但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她和江辰的团队,将基于《共鸣》的创作经验和技术框架,为展览打造一个独立的、名为“共振域”的交互装置。这个装置将作为一个相对稳定但开放的平台,可以响应展览现场其他“种子”释放的数据信号,并以其独特的算法逻辑进行“对话”和“演化”。它不追求完全的不可控,而是在预设的美学规则和算法边界内,实现有限的、但富有深度的动态生成。
“我们提供的是经过验证的、可靠的技术与艺术融合的‘模块’。”林晚星解释道,“它既能体现‘后数字灵晕’的核心精神,又能确保艺术表达的深度与完成度。同时,它的存在,也能为你构想中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态系统,提供一个可以倚靠的、稳定的参照点。”
索科洛夫陷入了沉思。他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屏幕,衡量林晚星提议背后的真正价值。他追求的“颠覆性”确实需要一些疯狂的元素,但一个完全失控的展览也可能沦为一场闹剧。林晚星提供的“基石”,像在狂想的洪流中投下的一块镇石,既有创新的锐度,又不失理性的重量。
“……有趣的提议。”良久,他缓缓开口,脸上露出了一个更像是算计而非微笑的表情,“一个可控的‘不可控因素’。这本身就充满了悖论的美感。好,我接受这个方案。细节我们可以慢慢敲定。”
与索科洛夫达成初步共识后,林晚星和江辰立刻投入了“共振域”装置的筹备中。这不再仅仅是个人化的艺术实验,而是一个需要严密规划、团队协作的工程项目。
江辰的作用变得更加核心。他迅速组建了一个跨部门的专项小组,成员包括星宸科技的交互工程师、软件架构师、数据可视化专家,甚至还有一名受邀加入的、擅长空间声学设计的合作艺术家。他将林晚星在《共鸣》中探索出的“视觉情感指纹”匹配算法进行了强化和扩展,使其能够处理更复杂、更多元的外部输入信号(包括其他艺术作品的数据流、环境传感器数据、甚至匿名化处理的观众生理反馈)。
林晚星则扮演着“首席概念官”和“美学总舵手”的角色。她负责定义“共振域”最终希望传递的情感基调与哲学内涵,设定算法生成视觉和声音的美学边界,并确保所有技术实现都服务于最终的艺术表达。她与每一位工程师、设计师深入沟通,努力将自己的艺术语言“翻译”成他们能理解的技术需求。
这个过程远比她独自创作要复杂和耗时。会议、技术评审、方案修改……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公寓里常常聚集着项目组成员,白板上画满了各种架构图和流程图,空气中弥漫着咖啡因和激烈讨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