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闽都朝堂风波恶 权臣跋扈帝权微(上)

第二十九章:闽都朝堂风波恶 权臣跋扈帝权微

按下张应祥、李猛太湖血战,救出陈子龙、黄蜚等一众义士不表,且将目光转回福州城

福州城的夏末,空气中弥漫着海腥与湿热,一如这新生的隆武朝廷,表面看似波澜壮阔,内里却暗流汹涌,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隆武登基大典的喧嚣余音尚未完全散去,权力的博弈却已在宫墙内外悄然拉开了更为激烈的序幕。

真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老祖宗留下来的话,几乎都是真理,特别是对待权利面。

赵高翔身着新赐的蟒袍,按品级伫立在武官队列的中后位置,参加隆武皇帝朱聿键即位后的首次大朝会。金碧辉煌的临时宫殿(由布政使司衙门改建而成)试图维系着天家威仪,但置身其中,赵高翔却敏锐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紧绷感,仿佛一张拉满的弓,弦丝随时可能崩断。

龙椅上的隆武帝朱聿键,虽然努力维持着天子的雍容气度,但眉宇间那抹挥之不去的忧思与刻意挺直的脊背,透露出他内心的如履薄冰。他的目光扫过丹陛下的群臣,尤其是在前排那几位身影上多有停留,眼神复杂。

朝会伊始,依例是百官叩拜,山呼万岁。声音在殿宇间回荡,却似乎少了几分发自肺腑的雄浑,多了几分形式化的空洞。

紧接着,便进入了议政环节。隆武帝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首先开口,意图彰显新朝气象:“众卿平身。朕蒙上天眷顾,祖宗庇佑,于危难之际践祚,实乃万不得已,唯望与诸卿同心戮力,光复神州。如今百废待兴,首重在于招揽贤才,共图大业。朕已下诏,广纳四方忠义之士,凡有才德者,不论出身,皆可量才录用……”

他的话尚未说完,队列前方一个洪亮而略显粗豪的声音便响了起来,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皇帝的话头:“陛下圣明!这招贤纳士自然是好事。不过,如今最要紧的,还是稳固福建根本!粮饷、兵马、战舰,样样都需实打实的东西。那些个只会摇笔杆子的书生,来再多,能挡得住鞑子的刀箭吗?”

发言者,正是晋封平国公、加太师衔,实掌福建军政大权的郑芝龙。他并未着朝服,而是一身极为考究的锦缎常服,外罩一件轻便软甲,站在武官最前列,身形魁梧,气势逼人,与其说是臣子,不如说更像是一位正在检视自家领地的藩王。他说话时,甚至没有完全转过身面向皇帝,目光扫视着身后的文武百官,带着一种毫不掩饰的倨傲。

站在文官队列最前方的首席大学士黄道周,闻言顿时皱紧了眉头。这位以学问气节着称于世的大儒,须发皆白,面容清癯,但眼神却锐利如鹰。他当即出列,手持玉笏,对着隆武帝深深一揖,然后转向郑芝龙,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坚定,引经据典:

“平国公此言差矣!治国之道,文武并重,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陛下广纳贤才,正是为了集思广益,重振朝纲,此乃中兴之基!岂可偏废?况且,”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加严肃,“祖制有定:朝会班次,自有法度。勋臣虽贵,然从未有立于文臣班首之先例。此乃朝廷礼制所系,关乎纲常,不可紊乱!还请平国公慎言,并归列本位!”

黄道周这番话,引据经典,掷地有声,直接针对郑芝龙试图凌驾于百官之上的姿态。殿内气氛瞬间凝固了。所有官员都屏住了呼吸,目光在郑芝龙和黄道周之间来回移动。

郑芝龙的脸色瞬间阴沉下来。他没想到这个老学究竟敢在朝堂之上,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直接顶撞他,还搬出什么“祖制”来压他。他冷哼一声,斜眼看着黄道周:“黄阁老好大的学问!张口祖制,闭口礼法。哼,若无我郑家将士在海上拼杀,在陆上血战,保得这福建一方安宁,诸位大人此刻安能在此高谈阔论什么礼制法度?只怕早已是清军刀下之鬼,或是颠沛流离于道路了!这拥立之功,安定之劳,难道还换不来一个站班的前位?”

他这话已是极其无礼,几乎将“帝由己立”的潜台词摆在了明面上,充满了武勋集团的傲慢和对文官系统的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