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是极其困难的。他们无法直接“制造”这种材料,只能尝试在特殊环境下“引导”特定元素的粒子,按照那种复杂的拓扑结构自行“生长”。无数次失败后,王大锤团队在一个偶然的契机下发现,结合特定频率的声波共振与微弱的、经过调制的意识场(由顾渊远程引导提供),能够极大地提高这种“引导生长”的成功率和材料纯度。
当第一块巴掌大小、闪烁着幽蓝色内部光泽的“静寂结晶”在无尘工作台中诞生时,整个工程团队都屏住了呼吸。它摸上去没有温度,仿佛隔绝了一切能量交换。初步测试显示,其内部热噪声低于任何已知物质三个数量级。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也是人类科技与意识力量结合诞下的第一个“奇迹之子”。
第二个挑战:能源的“纯净”。
平台需要稳定而极其“干净”的能源,任何电网的波动、哪怕是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光子时产生的微小脉冲,都可能污染实验数据。传统的核电池或化学电池存在衰减和输出噪声。
解决方案再次指向了“播撒者”的遗产——那种小型化的、直接从真空中汲取能量的核心。逆向工程依然步履维艰,但王大锤采取了迂回策略。他们不追求完全复制,而是利用已理解的部分原理,结合“静寂结晶”的特性,建造了一个小型的“真空零点能谐振腔”。
这个装置像是一个极其挑剔的“能量筛”,只允许特定模式的真空涨落被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其输出并非强大的电流,而是一种平滑、稳定到令人发指的低功率流,恰好满足平台在实验期间的休眠与运行需求。它本身,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验证真空理论的实验装置。
第三个挑战:运行的“绝对隔离”。
平台一旦启动,必须与外界完全隔绝,包括常规的通讯信号,因为电磁波本身也是一种干扰。王大锤设计了一套复杂的中微子通讯系统,只有这种几乎不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幽灵粒子,才能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将平台的状态数据和最终结果传回。
同时,整个平台被包裹在层层叠叠的屏蔽层中:最外层是传统的电磁屏蔽;中间层是利用“静寂结晶”构建的“热力学静止层”;最内层,则是借鉴了“播撒者”力场科技原理的、弱化版本的“时空平滑场”,旨在创造一个局部的、背景涨落尽可能低的“超真空”环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平台的自动化系统更是被重写了无数次。AI程序运行在专门设计的、基于量子逻辑的光脑上,排除了任何经典计算机可能存在的随机错误。每一个机械臂的动作,每一次传感器的读数,都经过亿万次模拟,确保其本身不会成为噪声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