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青云志》的“编剧会议”

其他编剧也纷纷表示会注意这一点,确保副线成为有效补充而非干扰。看到制作方如此尊重自己的意见,林砚心中踏实了不少。

趁着讨论氛围融洽,林砚提出了一个自己思考已久的、更具创新性的想法。他看向陈导演和各位编剧,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另外,我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想和各位老师探讨一下。”

“哦?林先生请讲。”陈导演很感兴趣地示意他说下去。

林砚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青云志》虽然是仙侠故事,但其中蕴含了很多关于道义、人生、情感的思考,颇有东方古典哲学的韵味。我在想,我们是否可以在剧本中,适当地融入一些诗词元素?比如,在张小凡于青云山修行、感悟道法的场景中,可以穿插一些意境悠远的山水诗词;在他内心挣扎或情感迸发的时刻,也可以引用一些抒怀诗词,来外化他的心境。”

他顿了顿,进一步解释道:“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升剧集的文化底蕴和艺术质感,让观众在欣赏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诗词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塑造张小凡这个角色‘质朴中见慧根’的特质。甚至,如果合适的话,可以直接引用我创作的一些诗词,比如《月下瑶台》这类描写山月意境的诗,或许能更好地贴合角色的心境和场景氛围。”

小主,

这个提议让在座的几位专业编剧都露出了惊讶和深思的表情。将诗词直接融入仙侠剧的叙事中,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新颖和大胆的想法。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钟,大家都在思考这个建议的可行性和效果。

很快,那位提出加感情线的李编剧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赞赏:“林先生这个想法很有创意!将诗词意境与仙侠世界的视觉奇观相结合,确实能产生一种独特的化学反应,提升整个剧集的格调。”

另一位负责台词的女编剧也兴奋地补充道:“而且这能非常巧妙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单纯的旁白或者演员的表演更含蓄,也更有韵味。尤其是引用林先生您自己的诗词,这简直是双赢!既能保证诗词与场景的贴合度,又能通过剧集向广大观众推广您的诗词作品,加深大家对《青云志》IP的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