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抛物线从最低点到最高点,再落下的轨迹:“整首歌的旋律,是不是就像这条线一样,有起有伏,有高有低?但你听着不会觉得难受,因为它是连贯的、有规律的。数学也是这样,你找到它的规律,就像听歌找到旋律一样,就不觉得难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跨界的比喻,让林晓的眼睛瞬间瞪大了!她看着草稿纸上那条被赋予了音乐生命的抛物线,又想了想苏清鸢平时唱歌时那流畅优美的调子,脑子里那团关于二次函数的迷雾,仿佛真的被这个奇妙的比喻吹散了一些!
“对啊!”她猛地一拍桌子,兴奋地叫了起来,“哥!你这个比喻神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把它当成歌来听,好像就没那么抽象了!最高点是副歌,最低点是前奏……哇!好像真的容易记多了!”
她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拿起笔,重新审视那道题目,嘴里还念念有词:“那这个a决定开口方向……就是决定这首歌是激昂的还是舒缓的?b和c……就是决定它从哪个音开始唱?”
看着她恍然大悟、兴致勃勃的样子,林砚心里松了口气,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有效果就好。
这时,一直在旁边安静看乐谱的苏清鸢也被他们这边的动静吸引了。她听到林砚那个用唱歌来比喻抛物线的说法,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抬起头,眼神里带着几分惊奇和趣味,看向林砚:
“林砚,你这比喻……还挺特别的。没想到教数学还能和唱歌扯上关系。”
林砚被她笑得有点不好意思,抬手挠了挠后脑勺,习惯性地用上了他的万能挡箭牌:“咳咳……略懂一点教学技巧而已。以前……以前帮同事家的小孩辅导过功课,瞎琢磨出来的。”
他当然不会说,这只是他急中生智、胡编乱造出来的方法。只要有用,能帮林晓理解,略懂就略懂吧。
林晓却完全沉浸在这个新思路里,下午做练习册的时候,她居然真的尝试用“旋律法”去分析题目,虽然过程还是有些磕磕绊绊,但最终竟然做对了三道以前她绝对会放弃的难题!
“哇!我做对了!我真的做对了!”林晓看着练习册上鲜红的对勾,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她抓起练习册,像只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奔到正在阳台晾衣服的苏清鸢面前,献宝似的把本子递过去,脸上洋溢着巨大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