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辰给出的“唯一最优解”,像一道无声的惊雷,在林晚星的心湖深处炸开,涟漪荡至灵魂的每一个角落。那不是情话,却比任何海誓山盟都更沉重,更真实。它建立在精密的数据、复杂的模型,以及他那刚刚萌芽、尚不稳定的“直觉参数”之上,是他所能给出的、最接近永恒的承诺。
两人在浩瀚的神经星图下紧紧相握,仿佛要将彼此的存在镌刻进对方的生命坐标。没有更多的言语,书房里只有星图缓慢旋转的微光和彼此交融的呼吸声。
然而,这极致的确认之后,随之而来的并非轻松的喜悦,而是一种更加深沉、几乎令人窒息的静默。江辰的身体微微晃了一下,脸色比刚才更加苍白,仿佛刚才那构建神经星图的巨大运算,以及做出那个违背他旧有核心逻辑的宣言,耗尽了他重构后系统的大部分储备能量。
“系统……”他松开林晚星的手,声音带着一种能量耗竭后的虚弱,“……需要进入低功耗……整合模式。”
他没有说“休息”,而是用了更符合他认知的“整合模式”。说完,他不再看林晚星,也没有再看那片星图,径直走向书房角落那张为他特制的、符合人体工学并能监测生命体征的座椅,缓缓坐下,闭上了眼睛。几乎是在他闭眼的瞬间,他整个人的气息就变得极其微弱,如同进入了某种深度的休眠状态,只有胸口极其微弱的起伏证明着他依旧“在线”。
林晚星站在原地,手心里还残留着他刚才紧握的力度和温度。看着他瞬间陷入“休眠”的样子,心中刚刚升起的巨大暖流,瞬间被一股冰冷的担忧所取代。她明白,刚才那番举动,对他而言,不啻于一次精神上的剖心蚀骨。他跨越了自身设定的重重逻辑壁垒,这带来的反噬,需要时间平复。
她没有打扰他,只是轻轻走过去,为他调整了一下座椅的环境参数,确保温度和湿度处于最适宜他“整合”的状态,然后悄无声息地退出了书房,轻轻带上了门。
外面的世界,并未因他们私人宇宙的这场剧烈变动而停止运转。
“星火之窗”社区在经历了直播事件的高峰后,进入了一个沉淀与消化期。新成员的涌入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管理上的挑战。文景团队制定的新社区公约在试行中遇到了不少具体问题,关于资源分配、内容审核、争议调解的细节需要不断打磨。林晚星不得不投入更多时间参与社区治理的讨论,她的决策不再仅仅基于艺术家的直觉,也需要考虑社区的长期健康和生态平衡。
同时,她婉拒了大部分商业合作,只保留了与一家顶级材料科学实验室和一个人工智能伦理研究机构的合作项目。前者能为她提供探索新型艺术媒介的可能,后者则能与她及江辰的理念形成深度的思想碰撞。她开始有意识地构建自己的“艺术-科技-伦理”三角支撑体系,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清晰。
索科洛夫依旧隔三差五地发来各种光怪陆离的合作邀请,有些极具诱惑力,但林晚星都谨慎地保持了距离。她知道,自己和江辰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曝光和喧嚣,而是一个能够让他们持续探索、安静成长的土壤。
她也开始着手将父亲画册中的东方美学理念,与她从江辰的“社区情感地貌图”和“神经星图”中获得的灵感进行融合。她在画布上尝试用极简的线条和大量的“留白”来表现数据的流动与聚集,用传统水墨的晕染技法来模拟算法生成中的不确定性与层次感。这个过程缓慢而艰难,常常陷入僵局,但她乐在其中。这不再是为了向外界证明什么,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探索欲求和与过去、与爱人对话的需要。
江辰的“整合模式”持续了整整三天。
这三天里,他几乎没有离开过书房。林晚星会定时为他送去按照严格营养学配比、易于吸收的流食,他会机械地吃完,然后继续陷入那种近乎植物人般的静默。他的生理指标由座椅自带的系统监控,数据显示一切正常,只是大脑活动处于一种异常活跃却又高度内敛的状态。
林晚星没有试图强行唤醒他。她只是每天会在他“醒”着进食的短暂片刻,和他简单说几句话,说说社区的新进展,说说她创作中的困惑,或者只是读一段父亲手稿里有趣的记载。她不确定他是否能听进去,但她坚持这么做,仿佛这是一种必要的仪式,一根连接着两个世界的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