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未竟的对话与静默的仪式

父亲留下的画册和手稿,像一扇意外打开的窗,让林晚星窥见了血脉中流淌的另一条艺术长河。那些青涩却真挚的笔触,那些记录着迷茫与热爱的文字,与她当下在数字与感知前沿的探索,形成了奇妙的呼应。她不再将父亲的期望视为束缚,而是看作一种来自源头的、沉默的祝福。

这种内在的和解,让她在处理“星火之觞”社区日益复杂的事务时,多了一份沉静的力量。她不再试图取悦所有人,而是更坚定地守护社区创立之初的核心价值——多元、独立、相互启迪。对于那些尖锐的争议,她开始学习江辰式的冷静,不是冷漠,而是将情绪抽离,专注于问题的本质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她甚至尝试将父亲画册中的一些传统山水画的构图理念和空间意识,与她正在构思的、基于“社区情感地貌图”的新系列作品相结合。她想知道,东方的“留白”与“气韵”,能否与西方的数据流和算法生成找到某种跨时空的共鸣。

这个想法让她兴奋,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体系,不着痕迹地融合,而非生硬地拼贴?她常常对着空白的画布或数位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脑海中两种艺术语言相互碰撞、试探。

江辰敏锐地察觉到了她创作上的新动向和随之而来的凝滞。他没有提供直接的建议,而是做了一件看似无关的事情——他调取了全球各大博物馆和学术机构公开的、关于东方古典绘画美学分析的数字化研究成果,以及西方当代数据可视化中涉及“负空间”和“信息密度”的顶级论文,将它们去除了繁琐的学术外壳,提炼出最核心的理念和视觉案例,整合成一个简洁的、交互式的知识图谱,悄无声息地共享到了林晚星的工作站。

林晚星点开这个“礼物”时,再次为他的体贴(或许他称之为“效率优化”)而震动。他没有试图替她思考,而是为她搭建了一座通往更广阔知识星图的桥梁,让她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寻找连接的节点。

与此同时,江辰在星宸科技内部,推动了一项名为“透明穹顶”的计划。他要求所有涉及算法决策的核心项目,尤其是那些可能对公众产生广泛影响的(如城市交通调度、医疗资源分配辅助系统等),都必须建立一套面向公众的、可交互的、易于理解的解释性界面,类似于他为“星火之觞”构建的“情感地貌图”的简化版。

这一决定在管理层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反对者认为这耗费巨大资源,且可能暴露技术核心,授人以柄。支持者则看到了其在建立公众信任、应对潜在伦理质疑方面的长远价值。

在一次高层视频会议上,面对质疑,江辰的回应简洁而有力:

“技术的权力,源于其效能,更源于其可信度。‘黑箱’孕育恐惧,恐惧滋生对抗。星宸科技的目标,不是成为规则的制定者,而是成为值得信赖的基石。‘透明穹顶’不是削弱我们的壁垒,而是构建更坚固的、基于理解和共识的护城河。”

他没有提高音量,也没有引用复杂的数据,只是平静地陈述他的逻辑。但那份经历过深渊与重生后的笃定,以及直播事件带来的巨大公信力加成,让他的话语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分量。提案最终得以通过。

陆衍在会后私下对江辰说:“你变得……更善于运用‘影响力’了。”

江辰沉默片刻,回答:“影响力,是达成系统最优状态的必要工具之一。我正在学习……更有效地使用它。”

他依旧用系统优化的角度来看待自身的变化,但陆衍能感觉到,这其中已经掺杂了某些超越纯计算的东西。

生活仿佛驶入了一段相对平缓的河道。然而,林晚星知道,有些未竟的对话,依然悬浮在他们之间,如同空气中看不见的电子,等待着某个契机被触发。

契机在一个周末的午后降临。

林晚星在整理画室时,无意中翻出了之前在“庇护所”画的那幅《待放之星》炭笔稿。脆弱而坚韧的星辰器皿,在阴影利爪的环伺中,默默散发微光。她看着这幅画,想起了阿尔卑斯山的冰雪,想起了观测站的生死一线,想起了江辰系统崩溃前,那双绝望而坚定的眼睛。

她拿着画,走到书房门口。江辰正坐在星空幕布下,似乎在冥想,又似乎在监控着某个缓慢运行的数据模拟。

“江辰,”她轻声开口,举起手中的画,“你还记得这个吗?”

江辰抬起头,目光落在《待放之星》上。他的表情没有明显变化,但林晚星捕捉到他瞳孔细微的收缩,以及呼吸节奏那几乎无法察觉的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