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星图、代码与未完成的对话

江辰掌心传来的温度,稳定而真实,驱散了林晚星指尖的微凉。这个简单的、不带任何情欲色彩的握手,持续了大约十秒,或者更久一些,直到他系统内部某个关于“适宜社交接触时长”的阈值被触发,他才以一种不显突兀的方式,缓缓松开了手。

没有解释,没有评论,仿佛刚才只是完成了一次必要的数据交换或系统校准。

但林晚星知道,不是。

他起身,走向书房,背影依旧挺直,步伐却似乎比刚才轻快了一丝毫厘。林晚星看着他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她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那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他掌心的温度和那份生涩却坚定的触感。

这是一种进步。一种笨拙的、基于他独特逻辑的、却无比真诚的进步。

第二天,江辰的状态似乎进一步稳定。他开始更频繁地出现在公寓的公共区域,虽然大部分时间依旧沉默,但不再给人一种刻意隔离的感觉。他甚至主动提起了“星火之窗”社区近期关于算法伦理的几篇热门讨论帖,并给出了极其精辟、一针见血的技术分析,其思维的锐利和深度,让林晚星恍惚间仿佛看到了他系统崩溃前的影子。

然而,当林晚星尝试将话题引向更个人的领域,比如问他“重构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或者“现在感觉怎么样”时,他就会陷入那种熟悉的、系统延迟般的沉默,最终给出诸如“困难在于整合非结构化数据模块”或“感觉系统运行效率正在趋近最优区间”之类的回答。

他似乎建立了一套防御机制,将所有可能触及他内部“未知区域”(即情感和主观体验)的问题,都导向了他所熟悉的技术和安全领域。

林晚星并不气馁。她开始改变策略。她不再直接提问,而是分享。分享她创作《归途》时,试图捕捉的那种于混沌中凝聚微光的心境;分享她阅读社区里年轻艺术家们充满挣扎与希望的文字时的共鸣;甚至分享她看到窗外一只小鸟反复尝试筑巢时的、微不足道的感动。

她说话时,江辰会安静地听着,目光落在她脸上,或者她正在描述的对象上。他很少打断,偶尔会就某个具体的、可被技术验证的细节提出疑问(例如:“你提到的那种‘微光’,在色彩模型中的具体HSV数值范围是多少?”),但更多时候,他只是倾听。

林晚星不确定他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些分享背后的情感色彩,但她能感觉到,他在努力地“接收”和“处理”这些信息。他的眼神不再是纯粹的扫描仪,有时会流露出一种近乎……“困惑的专注”,仿佛在试图破解一种他尚未完全掌握,却又直觉其重要性的高级密码。

这天下午,林晚星在画室处理“星火之窗”的一些管理事务,遇到一个关于社区资源分配算法的优化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复杂的多目标优化和公平性权衡,她思考良久,不得其法,下意识地喃喃自语:“要是能有个更智能的分配模型就好了……”

一直安静待在书房,看似在处理自己事情的江辰,不知何时出现在了画室门口。

“需要什么模型?”他问。

林晚星抬起头,有些意外,随即将问题简要地描述了一遍。

江辰走到她身边,看向她的电脑屏幕。他没有碰键盘,只是目光快速扫过那些数据和描述。

“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动态权重和夏普利值(Shapley Value)修正的分配算法。”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开口,“核心在于定义一个随时间、项目阶段和社区贡献度变化的效用函数,并引入博弈论概念处理个体理性与集体最优之间的冲突。我可以提供基础框架和核心代码。”

他的语速很快,专业术语信手拈来。林晚星听得有些吃力,但大致明白了方向。

“听起来……很复杂。”她实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