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重构的裂痕与温柔的算法

江辰的回归,并未在公寓里掀起巨大的波澜。没有久别重逢的激烈拥抱,没有泣不成声的互诉衷肠。他们之间的空气,更像是暴风雨后一片奇异的宁静,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以及一种需要小心翼翼重新校准的、陌生的张力。

他住回了书房隔壁的客房,那里原本就是他偶尔留宿时的居所,陈设依旧,一尘不染,仿佛他只是出门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商务旅行。但他的存在感,却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渗透了公寓的每一个角落。

林晚星注意到他许多细微的变化。

他依旧沉默,但那种沉默不再仅仅是专注于内部运算的隔绝,更像是一种……需要耗费巨大心力去整合内外信息的凝滞。他看她的时间变长了,眼神不再是快速扫描和分析,而是带着一种更深沉的、仿佛在努力“理解”而不仅仅是“读取”的专注。有时,她会捕捉到他眉头几不可察的微蹙,仿佛在处理某种内部的不协调。

他的动作依旧精准,但失去了那种绝对流畅的、如同瑞士钟表般的机械感。偶尔,在递给她水杯,或者绕过家具时,会出现极其细微的、几乎无法察觉的停顿,像是他的运动控制系统在应对现实世界的物理规则时,需要多耗费几个毫秒进行计算。

最明显的是他对情感词汇的反应。当林晚星下意识地说出“我很担心你”或者“看到你回来真好”时,他会陷入一种短暂的、类似于系统延迟的沉默,然后给出一个极其技术化的回应,例如:“担忧情绪已被确认。我的核心系统稳定性目前已提升至可接受阈值。”或者:“‘好’是一种主观积极评价。我的回归符合逻辑必要性。”

这并非冷漠,而更像是一个语言系统被彻底重构后,正在艰难地重新学习如何表达那些无法被量化的概念。

林晚星没有试图去“纠正”他,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失望。她只是以一种近乎研究者的耐心和观察者的敏锐,接纳着他所有的“异常”。她继续她的创作,打理“星火之窗”的事务,偶尔与他分享一些社区里有意思的讨论,或者她新画作的构思。

她发现,当他处于一个熟悉的、与技术或逻辑相关的话题时,他的反应会流畅许多。于是,她开始有意识地与他讨论“共振域”项目后续的技术总结,探讨那天晚上主展馆“生态系统”崩溃时,那股神秘稳定力量的运作原理。

“……根据残留日志分析,那股介入力量并未采用传统的纠错或防火墙模式。”江辰站在书房的电子白板前,上面已经写满了复杂的公式和数据流图。他的语速恢复了往日的清晰和快速,眼神也重新聚焦,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它更像是一种……基于对混沌系统本质理解的‘引导’。它识别了每个崩溃节点背后的‘意图冲突’,并为其构建了临时的、非破坏性的宣泄通道,迫使它们在一个更大的框架内形成动态平衡……”

他侃侃而谈,沉浸在他所熟悉的知识领域里。林晚星安静地听着,看着他恢复了几分往日的神采,心中稍稍安定。她注意到,他在使用“意图”、“冲突”、“平衡”这些词汇时,虽然依旧是在描述数据行为,但似乎比描述人类情感时要自然得多。

也许,这就是他重构后的认知桥梁——通过理解复杂系统的行为,来间接地触摸和理解那些更难以捉摸的人类情感世界?

然而,裂痕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始料未及的时刻,清晰地显现出来。

一天傍晚,林晚星在画室里播放一首她学生时代非常喜欢的、带着淡淡忧伤的钢琴曲。旋律流淌出来时,她正专注于调色,没有注意到江辰不知何时站在了画室门口。

当她偶然抬头,看到他站在那里,脸色是一种近乎透明的苍白,眼神空洞地望着空气,仿佛灵魂被瞬间抽离。他的右手无意识地抬起,按在自己的左胸位置,那里是人类心脏所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