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界碑与新生

与此同时,“星火之窗”社区在文景和社区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下,平稳地度过了“后影时代”初期的动荡。之前那些隐秘的挖角尝试彻底消失,社区内部的向心力反而因共同抵御了外部压力而变得更加凝聚。一些在风波中坚持下来的艺术家,作品开始受到更多关注,证明了“根系计划”的成功。

林晚星通过加密信道,与几位核心社区成员进行了交流,分享了部分《余烬编码》的创作理念(未展示具体作品),鼓励他们继续坚持独立、多元的创作道路。她的回归,哪怕只是数字层面的,也给社区注入了强心剂。

然而,她也敏锐地察觉到,社区内部开始出现一些新的讨论。关于艺术与科技融合的边界,关于数据隐私和算法伦理,关于在“星火”这样一个去中心化平台上,如何平衡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这些讨论不再是外部强加的批判,而是社区成长到一定阶段后,自发生成的、更为健康的自省与思辨。

林晚星没有试图去引导或压制这些讨论。她意识到,一个健康的生态,必须包容甚至鼓励这种内部的“摩擦”与“噪声”。这同样是“新生”的一部分。

江辰的工作重心,也从未“影”帝国的直接清算,转向了更为长远的布局和防御加固。

他与国际执法机构的合作进入收尾阶段,大部分核心证据已移交,后续司法程序将由各国法律系统接手。他的团队开始系统性地分析“影”网络崩塌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和资源碎片,评估哪些可能对“星火之窗”或星宸科技构成潜在的、新的威胁,并提前进行预警和布防。

“庇护所”的安全系统进行了新一轮的升级,尤其是针对可能的数据渗透和远程探测。江辰甚至亲自设计了一套名为“星尘迷锁”的动态加密协议,用于保护《余烬编码》这类高度敏感作品的数据安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更多的时候,他待在指挥中心,面前是星宸科技未来五年的技术发展路线图,以及“星火之窗”平台架构的演进方案。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一个“影”的阴影彻底散去后,他们需要共同面对和塑造的世界。

他偶尔会抬起头,看向监控画面上,那个在画室里时而凝神屏幕、时而快速敲击键盘、周身笼罩在数据光晕中的林晚星。一种陌生的、类似于“满足”的情绪参数,会在他精密的情感模拟器中悄然升高几个百分点。他无法完全定义这种情绪,但数据分析显示,这种状态有利于他的整体效能维持在高位。

他开始意识到,守护她的安全与支持她的艺术探索,这两者并非割裂的任务,而是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嵌套的系统。这个系统的稳定运行,似乎……很重要。

一个月后,在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共同评估下,确认林晚星的心理状态已基本稳定,创伤后应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庇护所”的外部安全评估也显示,主要的、直接的物理威胁已经解除。

离开“庇护所”的日子,提上了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