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光年之外

香港首展的成功,如同在平静(或者说,是表层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激起的不仅是艺术圈内的热烈讨论,更在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引发了涟漪。《边缘的共振》以其独特的策展理念和颠覆性的观展体验,被多家国际重要艺术媒体评为“年度最值得关注的展览之一”,林晚星的名字,也首次与“策展人”、“文化推动者”这样的头衔紧密联系在一起。

赞誉如同潮水般涌向“星火之窗”和林晚星个人。采访请求、合作邀约、演讲邀请纷至沓来,她的加密通讯器几乎不堪重负。然而,与外界想象的不同,林晚星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声名所淹没,反而呈现出一种近乎刻意的冷静。

她婉拒了大部分商业性质的合作和抛头露面的活动,只选择了少数几家具有严肃学术背景的媒体进行深度对话。在采访中,她将功劳归于“星火”社区的每一位艺术家,归于文景和W的幕后支持,归于技术团队,甚至归于那份曾让她倍感压力的“混沌”。她反复强调,“星火之窗”是一个集体项目,一个正在演进中的生态,而非个人英雄主义的舞台。

这种低调与谦逊,非但没有降低她的声望,反而为她赢得更多尊重。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年轻女孩,而是一个清醒、自知、并且深知力量来源于何处的成熟领导者。

然而,在这片向外扩张的声名与向内收敛的静默之间,林晚星与江辰的关系,却似乎被拉出了一段无形的距离。

这种距离感并非源于争吵或矛盾,更像是因为两人各自驶入了不同流速的时空轨道。江辰依旧深陷在“潘多拉”项目庞大而精密的技术迷宫中,与工程师们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难题,与市美术馆方面进行着永无休止的细节磨合。他的世界,是由代码、数据和物理规则构成的绝对领域,稳定,却也封闭。

而林晚星的世界,则在“星火之窗”和《边缘的共振》的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拓展。她接触到越来越多不同背景、不同理念的人,听到越来越多关于全球艺术生态、文化政治、后殖民理论的讨论。她的视野被极大地打开,思考的问题也早已超越了个体创作的范畴。

晚上,当江辰带着一身疲惫和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回到红坊路17号时,林晚星或许正与某位欧洲哲学家进行着关于“科技伦理与艺术边界”的加密视频讨论;当林晚星想与他分享巡展下一站柏林的策展新思路时,江辰的思绪可能还停留在某个传感器数据流的异常波动上。

他们依旧关心彼此,江辰会记得给她带夜宵,林晚星会为他泡好安神的茶。但深入的、精神层面的交流,却变得越来越少。有时,林晚星看着江辰专注地盯着屏幕的侧影,会觉得他像一颗稳定运转的恒星,可靠,却仿佛停留在某个固定的光年之外,而她,正乘着“星火”的推力,飞速掠过一片片陌生的星域。

这种微妙的变化,被敏感的文景捕捉到了。他没有直接点破,而是在一次关于“星火”下一步发展的例行讨论后,看似随意地提及:“W最近对‘科技与艺术深度融合后的人文价值悖论’很感兴趣。他认为,技术拓展了表达的边界,但也可能带来情感的疏离和意义的碎片化。这或许是在下一个阶段,所有探索者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林晚星心中一动,知道文景意有所指。她沉默了片刻,问道:“W认为该如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