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王座前的审判

顾言之掀起的舆论污水,并未如他所愿那般淹没林晚星。星宸科技强硬的法律回应和林家清晰有力的自证,像两块坚固的礁石,将大部分恶意的浪潮挡了回去。尽管残余的噪音仍在某些角落盘旋,但主流视野里,这场风波正逐渐平息。然而,所有人都清楚,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而压抑的平静。真正的决战舞台,已然搭建完毕——市美术馆新馆项目最终评审会,就在明天。

这一晚,红坊路17号的工作室灯火通明。林晚星并非在最后修改画作,而是在与江辰进行“潘多拉”项目的最终模拟演练。巨大的沉浸式投影将工作室变成了未来美术馆的微缩模型,穹顶上,由“超级混沌引擎”实时生成的视觉宇宙缓缓旋转,光线流淌在林晚星专注的脸上,映照出一种与往常不同的、近乎战士般的锐利。

“情绪波动数据流模拟输入,”江辰的声音透过音频系统传来,冷静如常,“引擎反馈速率提升15%,视觉复杂度和色彩饱和度相应调整……很好,稳定性维持在阈值内。”

林晚星注视着穹顶上因模拟“观众情绪”而变得更加活跃、绚烂的图景,轻声问:“江辰,我们真的能改变人们观看艺术的方式吗?”

“概率并非100%。”江辰的回答一如既往的客观,“但根据认知科学和传播学模型,颠覆性的体验确实能有效打破固有认知框架。我们的目标,是提供一个‘可能性’。”

一个可能性。林晚星咀嚼着这个词。这就够了。艺术本身,不也就是在无尽的混沌中,捕捉那一个微小的、秩序与美的“可能性”吗?

市美术馆新馆项目最终评审会,与其说是一场方案竞标,不如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会场内外聚集了媒体、业内人士和各方关注者,气氛凝重得能拧出水来。

顾言之率先登场。他依旧风度翩翩,言辞恳切,带来的方案也确实体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他强调了艺术品的本体地位,讲述了如何通过精心的空间设计和灯光布局,最大限度地还原艺术的“本真”,呼吁在技术泛滥的时代“回归艺术的初心”。他的陈述赢得了不少保守派评审的频频颔首。

轮到星宸科技团队时,江辰独自一人走上了陈述台。他穿着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身姿挺拔,表情冷峻,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或幻灯片铺垫。

“诸位评审,我们提交的,不是一份设计方案。”他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我们提交的,是一个关于艺术未来的‘命题’。”

他身后巨大的屏幕亮起,却不是效果图,而是一个实时运行的“超级混沌引擎”界面,以及连接着的、美术馆建筑内部的实时传感器数据流。

“我们称之为‘活着的美术馆’。”江辰简要阐述了核心理念,“艺术不再是被观看的客体,而是与空间、环境、乃至每一位观众共同呼吸、共同成长的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