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展的巨大成功,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在艺术圈内持续扩散。林晚星的手机几乎被祝贺信息和合作邀约塞满,工作室的门槛也快要被各路访客踏破。有希望采访的媒体,有寻求合作的画廊,有邀请参加艺博会的机构,甚至还有时尚品牌想请她担任形象大使。
顾言之替她筛选了大部分邀约,只保留了少数几家顶级媒体和真正有分量的合作意向。他像一个经验丰富的经纪人,为她规划着每一步,将她的时间和精力视为最宝贵的资源。
“这个艺术论坛你可以去,评委席里有几位将来可能对你有帮助。”
“这家画廊的联合展览提议暂时搁置,他们平台的能级不够,会拉低你的定位。”
“品牌大使可以考虑,但需要考察品牌调性是否与你契合,条款也需要仔细斟酌。”
林晚星听着他的分析,看着日程表上被精确到分钟的安排,感觉自己像一颗被植入预定轨道的卫星,沿着顾言之设定的路径稳定运行。高效,精准,却少了那份源自内心的冲动和自由。
她开始接受媒体专访。在布置精致的采访间里,在刺目的灯光下,她重复着那些关于创作理念、关于情感表达、关于“情绪地貌”的阐述。她的回答流畅、得体,甚至带着一种经过打磨的、易于传播的金句感。记者们满意地记录着,偶尔会追问一些关于她与顾言之合作的“幕后故事”,林晚星总是用礼貌而模糊的微笑带过。
一次专访结束后,年轻的女记者收拾器材时,忍不住小声对同伴感叹:“林老师真厉害,又漂亮又有才华,关键是回答得好有深度,不像有些艺术家根本说不清自己在画什么。”
她的同伴压低声音回道:“听说都是顾总监一手调教出来的,采访提纲都提前对过好几遍呢……”
这话像一根细小的刺,轻轻扎了林晚星一下。她脸上的笑容僵了半秒,随即恢复自然,但心底某个角落,却悄然裂开了一道缝隙。
与此同时,“星宸科技”参与的年度科技创新峰会也如期举行。江辰作为“最具潜力科技企业”的代表,需要在主论坛上进行主题演讲。
演讲厅内座无虚席,台下是来自业界、投资界和学术界的精英。江辰站在巨大的屏幕前,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身形挺拔,表情是一贯的冷静。他的演讲围绕着《呼吸》项目的核心技术突破——如何通过多模态传感器与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环境及人体微信号的精准捕捉与情感化映射。
他的语言精准,逻辑严密,数据翔实,将复杂的技术原理阐述得清晰透彻。台下不时响起赞许的掌声。当大屏幕上展示出《呼吸》装置某个测试场景的实时数据流和对应的视觉生成效果时,那严谨代码与瑰丽影像的结合,引发了一阵不小的惊叹。
然而,在演讲的最后,江辰展示了一组对比数据。一边是使用林晚星最初提供的、充满感性描述的需求方案时,测试用户的积极反馈率和情感共鸣指数;另一边是替换为更“标准化”、“参数化”方案后的数据。
后者的技术指标更加稳定,但前者的情感共鸣指数,却显着高出二十三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