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精神状态评估

苏想坐在房间中央的椅子上,背脊挺得笔直,双手交叠放在膝上,指甲修剪得很干净,没有像以前那样因为紧张而死死抠入手心。

她的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只有一种过度消耗后的平静,和眼底深处不容错辨的坚韧。

问答环节开始了。

问题从归国后的适应情况,延伸到在海外经历的具体细节,尤其是那段被羁押的日子。

有些问题很直接,甚至有些刺耳。

“苏想博士,据我们了解,您在特定环境下,尤其是黑暗和密闭空间,会出现显着的应激反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您认为,以您目前的状态,还能承担高强度的、有时需要绝对专注和心理稳定的科研工作吗?”

这个问题像一把刀子,直指核心。

单向玻璃后,周炽几乎要冲进去,被陈知行用力按住。

李泽川眼神阴沉,盯着提问的那个专家,仿佛要将他看穿。

苏想沉默了几秒,不是退缩,而是在组织语言。

然后,她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提问者:

“我认为,判断一个人能否承担工作的标准,不应仅仅是她是否存在创伤,

更应在于她是否具备面对和修复创伤的能力与意志。”

她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应激反应是存在的,我无法否认。

但比起几个月前,它出现的频率在降低,强度在减弱。

我学会了与它共存,甚至在尝试理解它、驾驭它。

这本身,就是一种训练,如同科研中克服难题一样。”

她甚至引用了一个认知心理学的小概念,来解释自己正在尝试建立的脱敏机制,语气冷静得像在讨论别人的课题。

专家们交换着眼神,有人微微颔首。

接着是几项书面和心理投射测试。

苏想配合着,速度不快,但极其认真。

在完成一幅需要自由发挥的画时,她没有画象征恐惧的漩涡或牢笼,

而是画了一片夜空,夜空中繁星点点,虽然稀疏,却每一颗都画得清晰坚定。

最后一项,是黑暗环境适应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