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履公北望,剑指仙霞

第144章:履公北望,剑指仙霞

浦城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断壁残垣间混杂着血腥与硫磺的气息,无声诉说着不久前的惨烈。然而,在这片刚刚易主的土地上,一种新的秩序与生机正顽强地勃发。新兵的操练号子在校场上空回荡,修补城墙的叮当声不绝于耳,领到救济粮的百姓脸上,也终于有了几分劫后余生的活气。

赵高翔立于修缮中的城头,远眺北方层峦叠嶂的仙霞岭轮廓,目光沉静而深邃。浦城虽下,不过是撬动了闽北棋局的一角,真正决定命运的手筋,还在于那条蜿蜒北去、直抵浙境的千年古道——仙霞古道。

“侯爷,南平急报,郑遵谦将军已交割防务,正快马兼程赶来浦城。”亲兵统领周猛的声音在身后响起,打断了赵高翔的思绪。

赵高翔微微颔首,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郑遵谦,字履恭(又作履公),这位来自浙江会稽的世家子,也该在这盘大棋中,落下的他的关键一子了。

想到郑遵谦,即便是以赵高翔如今的身份地位,心中也不免掠过几分感慨。

此人年少时便是名动江南的风流人物,家资豪富,才学出众,更兼一副好皮囊,不知引得多少闺阁少女乃至江湖侠女倾心。有个叫金四姐的,早年身陷囹圄,是郑遵谦一掷千金将其救出,自此死心塌地,即便在鲁监国政权倾覆、一路溃败至金华投靠他的最艰难时刻,亦是不离不弃,这份情义,在乱世中尤为难得。

更难得的是其胆魄。时局尚未崩坏至此之时,郑遵谦便敢私下豢养勇士、囤积军械,这份眼光与魄力,远超寻常膏粱子弟。鲁监国麾下,他率义兵渡江力战,副将郑维翰中炮殉国,其部血战不退;金华突围,他更是主动请缨,与李猛等并肩担任最危险的正面佯动,硬撼勒克德浑主力,虽伤亡惨重,终不负使命,其勇烈可见一斑。

这样一个家世、才学、胆色、容貌无一不佳,年方三十便历经起伏的人物,自有其目空一切的资本。寻常人物,乃至许多所谓的朝廷大员,恐怕都难入其法眼。

然而,自追随赵高翔以来,从金华毅然突围,到放弃衢州、常山,携民转进广信,再到参与攻克南平、策应收复邵武,这一系列看似“失地”实则“存人”、播撒火种的战略运作,让心高气傲的郑遵谦真正见识到了何为深谋远虑,何为大局为重。

赵高翔常挂在嘴边的那句“存人失地,人地皆可复;存地失人,则人地两失”,初听似觉无奈,细思方知乃是乱世求存的至理。郑遵谦虽自负,却非迂腐之辈,他亲眼见证赵高翔如何于绝境中开辟生路,如何将一群残兵败将、流民百姓整合成如今雄踞闽北的强大力量,其手段、其胸襟、其识见,无不令郑遵谦由衷折服。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靖朔侯,在他心中的分量,早已远超年龄与资历的界限。

因此,当得知赵高翔并未派他参与最初的浦城攻坚战,而是令其镇守南平要地时,郑遵谦心中虽有些许未能亲临前线的遗憾,却并无半分怨怼,他深知这是侯爷对其能力的信任与倚重。如今,浦城已克,侯爷一道命令,将其火速调至这北进的前沿,其中蕴含的期许与将要托付的重任,让郑遵谦沉寂已久的豪情再度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