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砺兵秣马,八闽山川棋局命名草稿

第143章:砺兵秣马,八闽山川棋局

浦城易主,民心归附,如同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了赵高翔的抗清事业之中。元宵节公审的余威尚在,开仓放粮的恩泽已深入人心,赵高翔趁热打铁,在浦城及周边乡镇竖起了招兵旗。

“跟着赵侯爷,打鞑子,保家乡!”的口号极具号召力。那些饱受清廷压榨、家中曾有亲人罹难、或是单纯渴望在乱世中寻一条出路的青壮年,纷纷涌向募兵点。

短短数日,便招募新兵两千三百余人,这对于一个刚刚经历战火、人口凋敝的县城而言,已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这些新兵,与刘中藻麾下经过战火考验的两百多名义军合并一处,组成了一个新的步兵营。为了表彰刘中藻的功绩与能力,赵高翔特擢升其为游击将军,全权负责该营的训练与统带。

校场之上,赵高翔亲自将一面崭新的营旗授予刘中藻,神色肃穆地叮嘱:“刘将军,兵者,凶器也,亦为护民之盾。这些新募儿郎,多是朴实的农家子弟,他们将性命与信任托付于我辈,我等必要严加约束,悉心教导。”

他特别强调:“我部与寻常明军不同,根基在于军纪,在于民心!那‘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务必要让每一个士卒入脑入心,每日背诵,严格执行!一切行动听指挥,不拿百姓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这些条规,看似琐碎,实乃我军立身之本,战斗力之源!军法无情,若有触犯,无论亲疏,绝不姑息!你身为统兵将领,更需以身作则,万万不可疏忽!”

刘中藻郑重接过军旗,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肃然道:“侯爷教诲,中藻铭记于心!必以铁律治军,以仁心待兵,定将此营练成一支恪守军纪、能征善战之劲旅!”

赵高翔同时安排给刘中藻补充一些老兵。采用以老带新的模式,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练兵之事安排妥当,赵高翔的目光便投向了更广阔的棋局。浦城虽下,却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他深知,博洛绝不会坐视闽北门户洞开,反扑随时可能到来。

“朱老将军,”赵高翔将加固城防的重任交给了经验丰富的朱大典,“浦城乃我军北上之前哨,亦是抵御南来之屏障,城防万不可懈怠。不仅城墙破损处需尽快修复,更需依托周边山势,于险要处多建壁垒、烽燧,形成纵深防御体系,使浦城固若金汤。”

朱大典领命,立即调动人力物力,征用1200多俘虏苦役,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浦城的防御工事建设中。不听话,前几天对方的示范大家都清清楚楚的记得,只是目前拿鞭子和挨鞭子的人互换了。

况且赵高翔说了,服劳役3个月,根据个人情况,罪不可赦的继续苦役,罪不至死的可以留下或者回老家。当然前提是要经过严格审查,至于审查什么,那要看督战队的人员的询问。

与此同时,各方军情也陆续汇集到赵高翔的案头。

最令他欣慰的是,李猛成功完成了在建瓯方向的阻击任务,迫使意图救援浦城的清军迟疑不前。得知浦城已克,李猛果断率部撤离,星夜兼程,返回浦城与主力汇合。这支生力军的归来,让赵高翔手中的机动兵力更加充裕。

而远在福安的王柱也传来消息,他与杜尔德余部依旧保持对峙,牢牢牵制着这支清军主力,使其无法西顾,为赵高翔在闽北的行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整合了各方情报,赵高翔的战略重心,清晰地指向了北方——那条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的千年古道,仙霞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