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资金压力

王哲站在了分歧的十字路口。他理解李壮的务实与担忧,那是维持公司生存的基石;他也深知张涛探索的必要与紧迫,那是决定公司未来的引擎。两者如同他的左手与右手,此刻却因资源的匮乏而相互争夺着血液供给。他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又必须做出决断。

就在内部压力锅即将到达临界点时,外部资本的触角,也敏锐地探知到了“瞬忆”可能存在的资金困境。

在一间可以俯瞰城市全景的豪华会议室里,王哲和苏小蕊面对着“穹顶资本”的代表。对方衣着光鲜,言辞精明,带着资本特有的、居高临下的温和。

“王总,苏小姐,我们对‘瞬忆’的技术前景一直非常看好。”资本代表微笑着,轻轻推过一份初步投资意向书,“我们可以提供一笔足以让你们摆脱目前所有资金困扰的注资,数额是你们上一轮融资的三倍。”

条件极其诱人,但代价隐藏在条款深处。

“当然,我们希望投资能获得更明确的保障。我们建议,‘瞬忆’未来的技术路线,尤其是某些……嗯,探索性较强的研究方向,应纳入由资方代表参与的决策委员会进行审核。毕竟,资本的效率需要可见的回报来支撑。”对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同时,我们希望‘深潜者’项目的部分非核心研究成果,能优先授权给我们指定的合作伙伴进行商业化开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意味着交出部分控制权,意味着“深潜者”可能被肢解、被急功近利地催熟。王哲能清晰地“感知”到,这份意向书背后,是资本希望快速将天才的狂想转化为市场垄断和利润的贪婪。它提供的不是燃料,而是镣铐。

离开会议室,城市的喧嚣扑面而来。苏小蕊看向王哲,轻声问:“你怎么想?”

王哲望着脚下川流不息的车河,缓缓道:“《庄子·秋水》有言:‘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资本是洪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我们需要水,但不能为了解渴,就饮鸩止渴,放弃我们选择‘梧桐’与‘醴泉’的权利。”

回到实验室,气氛比离开时更加凝重。李壮和张涛都在,似乎都在等待一个最终的决定。资金的压力、内部分歧、外部诱惑,如同三股巨大的绳索,缠绕在王哲身上,等待着他做出那个可能决定“瞬忆”命运的选择。

王哲没有立刻召开会议,他独自一人走到那面记录着团队无数个日夜心血的白板前。左边,是张涛那代表着“活记忆”未来的、复杂而充满诱惑的架构图;右边,是李壮维护的、代表着当下生存根基的、严谨而务实的现有产品路线图。中间,是一条无形的、却日益扩大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