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潮城,秋意渐浓。 暑热彻底退去,天空变得高远湛蓝,阳光温暖而不炙烈。
潮城卫校的教学楼里,新学期的学习生活已完全步入正轨。
对于口腔班的同学们而言,这学期的课程与一年级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开始真正触摸医学的核心——临床课程。
其中,《内科学》 作为临床医学的基石,无疑是最受重视、也最具挑战性的主课之一。
这天的《内科学》理论课,主讲的是学校里以严谨着称的陈老师。
陈老师年近五十,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戴着金边眼镜,声音洪亮,板书工整。
他站在讲台上,没有急于翻开教材,而是用深邃的目光扫视全班,缓缓开口:
“同学们,从今天起,我们正式进入《内科学》的实践学习。这是一扇通往临床医学殿堂的大门。在接触具体疾病之前,我们必须先掌握三项最基本、也最核心的功夫——症状学、问诊、体格检查。”
他转身,在黑板上用力写下这三个词。
“症状, 是病人最主观、最直接的感受,是疾病发出的最初信号。发热、头痛、咳嗽、腹痛、心悸……每一个症状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作为医生,要像侦探分析线索一样,去倾听、去分析每一个症状的特点、性质、诱因、缓解因素。”
“问诊, 则是获取这些‘线索’的主要手段。如何通过有技巧的、有层次的提问,引导病人清晰、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不适,既不遗漏关键,又不被无关信息干扰,这是一门艺术,更需要扎实的医学知识作为支撑。”
“而体格检查,”陈教授拿起讲台上的听诊器,郑重地说,“则是我们医生延伸的感官,是验证主观症状、发现客观体征的直接工具。视、触、叩、听,这四大基本功,将伴随你们整个职业生涯。准确、规范的体格检查,是避免误诊、漏诊的重要保障。”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陈老师深入浅出的导论所吸引,对即将开始的临床入门学习充满了敬畏和期待。
实验课在专用的诊断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室宽敞明亮,靠墙摆放着好几张铺着洁白床单的检查床,旁边配备着血压计、体温计、手电筒、压舌板、叩诊锤、听诊器等基础检查器械。
实验课的指导老师是年轻的李老师,他作风干练,要求严格。
“同学们,理论大家都听了,现在开始实战演练!今天我们的任务有三个:规范化测量生命体征、系统问诊练习、以及心肺和腹部的基本体格检查。 两人一组,互为‘医生’和‘病人’,轮流操作!”
第一项:规范化测量生命体征。
这是最基础的操作,但李老师要求极高。
“体温测量,腋下法,体温计水银柱必须甩到35度以下,腋窝擦干,测量时间十分钟,不能多也不能少!”
“脉搏测量,通常选桡动脉,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指腹,压力适中,计数至少30秒!”
“呼吸测量,要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观察胸廓起伏,计数一分钟!”
“血压测量,袖带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搏动处,充气放气速度要均匀,以听到第一个搏动音为收缩压,声音消失为舒张压!”
同学们立刻行动起来,教室里顿时充满了各种声音。
“胖子!你胳膊太粗了!袖带都快系不上了!”同桌邹金龙对着搭档汪胖子抱怨。
“哎哟!雅雯你轻点!压得我手都麻了!”汪胖子龇牙咧嘴地对正在给他测脉搏的林雅雯说。
林雅雯脸一红,嗔道:“别动!数错了!一、二、三……”
另一边,黄朝彬正一本正经地给同桌测量呼吸,他瞪大眼睛盯着对方的胸口,嘴里默默数着,样子十分专注,惹得对方忍不住想笑,呼吸顿时乱了套,引来一阵善意的哄笑。
詹晓阳和同桌林浩杰分在一组。詹晓阳先当“医生”。他动作沉稳,严格按照步骤操作:检查体温计、擦干林浩杰的腋窝、放置妥当、计时。
然后,他轻轻托起他的手腕,三指准确地按在桡动脉上,感受着那规律而有力的搏动,心中默数。
接着,他假装记录数据,实则用眼角余光观察林浩杰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
最后,他给他测量血压,绑袖带、放听诊器、打气、放气,动作流畅, Korotkoff 音听得清晰,数值记录准确。
整个过程专业、规范,引得李老师在一旁微微点头。
轮到林浩杰时,他虽然有些紧张,但模仿着詹晓阳的样子,也一丝不苟地完成了所有步骤。两人配合默契,效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