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以工代赈

想到此处,崇祯对王承恩道:“拟旨,陕州(今三门峡)至滨州段,黄河沿线。”

“百姓、流民均可参与,黄河河道治理,沿途各处荒地,开挖大型蓄水水库。”

“每日提供米粥两顿,需筷立于粥而不倒,咸菜、蔬菜若干。”

“朕会下派锦衣卫,协同完成此事,各级官吏最好不要,阳奉阴违、中饱私囊。”

不是崇祯想规定的这么详细,现在大明朝的官员行事风格。

只要,没有明确规定的事,他们都能找到,贪污的漏洞,弄得民怨沸腾。

户部尚书程国祥出班奏道:“启禀陛下!疏通河道,历来都属徭役。”

“徭役,都是百姓自带饭食,怎可由朝廷,出钱供养。”

“这对国库而言,压力将极大,望陛下明鉴!”

自古以来,都是有徭役的,而且徭役,都是自己带粮食!

听老一辈人讲,就兔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还有‘徭役’。

崇祯轻轻笑道:“程爱卿,何不将思想放开,仔细想想。”

“华北大地,由于经历极端干旱天气,导致流民遍地。”

“而这些流民,又是不稳定因素,他们找不到吃的,会不会跟随李贼之流到处抢掠?”

在现在的崇祯朝里,大家对于‘造反’这个词,都是讳莫如深的。

大家都极力避免,谈及此事,从皇帝到朝臣,都默认李自成之流,为流民劫掠。

程国祥见皇帝问及于此,便回道:“是的陛下,流民之祸,实属难事!”

“但这,跟参与疏通河道,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崇祯耐心解释道:“国库每季度,用于华北大地,安抚流民的支出是多少?爱卿可有数?”

程国祥见皇帝陛下提问,稍做考虑便道出:“回陛下,每季度用于,安抚流民之银钱。”

“约在,五十万两左右,每年,约在两百万两,且还在逐年递增!”

崇祯接着问道:“那程爱卿,你可知道,有多少流民被饿死?”

“想来你也不知,因缺衣少食冻饿而死的百姓,开春到如今十月,已超六十三万余人。”

“那众爱卿可知道,大明的普通百姓,保证活命所需银两,最低是多少?”

“咱大明百姓,每人每年,所用银钱,不过三两之数。”

“你们想想,平日里的一顿饭,会低于三五两银子吗?”崇祯说到此处,已经有些生气了。

下面站着的官员如,户部、工部尚书、工部侍郎等,为官清廉者羞愧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