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暗线谍影探洛防

第一折 密遣细作入洛阳

长安的深冬已至,清晨的寒霜覆在太守府的青瓦上,像一层薄薄的银甲。姜维踏着未消的晨露走进议事厅时,案上的铜炉正燃着西域进贡的暖香,袅袅烟气中,诸葛瞻正低头翻看一卷密报,眉头拧成了川字。

“伯约,刚收到洛阳斥候传回的消息,司马昭又往洛阳增派了两千虎贲军,如今洛阳城内守军已达五万三千人,且城防又加了三层鹿角。”诸葛瞻抬头,将密报递了过去,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更棘手的是,司马昭似乎察觉我们有北伐之意,近日常在洛阳四门巡查,连城外的洛水沿岸都派了兵丁驻守,想悄无声息靠近城池难如登天。”

姜维接过密报,目光快速扫过上面的字迹,指腹在“洛水沿岸驻兵”几个字上轻轻摩挲。他走到厅中悬挂的洛阳城防图前,手指顺着图上的洛水河道移动:“洛水自西向东绕洛阳而过,是进城的重要水路,司马昭守死这里,就是断了我们从水路渗透的可能。但他越是严防死守,越说明洛阳城内有我们可乘之机——毕竟曹魏朝堂并非铁板一块,司马昭独揽大权,朝中必有不满之人。”

“将军是想派人潜入洛阳,联络那些对司马昭不满的官员?”张翼从门外走进来,身上还带着练兵场的寒气,他刚巡完城防,听闻议事便匆匆赶来,“可洛阳如今戒备森严,城门盘查极严,寻常人根本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难以接触到朝中官员。”

姜维转过身,眼中闪过一丝笃定:“寻常人不行,但‘故人’或许可以。”他走到案前,从抽屉里取出一枚青铜虎符,虎符上刻着“魏骑都尉”四个字,边缘已有些磨损,“这是当年我在天水时,一位曹魏旧友所赠,他如今在洛阳军中任职,虽只是个校尉,却能接触到不少军中消息。若能派人与他取得联系,不仅能摸清洛阳城防的详细布局,或许还能说动他为我们传递情报。”

诸葛瞻凑近看了看虎符,有些担忧地说:“伯约,此人可信吗?毕竟他如今身在曹魏,若他早已投靠司马昭,我们派去的人岂不是自投罗网?”

“他名叫王韬,当年因反对曹爽专权被排挤,是我暗中帮他保住了官职,此人素来重情义,且对司马昭篡权之心早有不满。”姜维将虎符放在案上,语气坚定,“但谨慎起见,此次潜入洛阳的人,必须是心思缜密、身手过人,且能随机应变之人。我心中已有合适的人选——陈到将军的义子陈默。”

话音刚落,厅外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随后一名身着黑色劲装的青年走了进来。青年约莫二十五六岁,身形挺拔,腰间悬着一把短匕,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只对着姜维深深一揖:“末将陈默,参见将军。”

姜维扶起他,指着案上的虎符和洛阳城防图:“陈默,我命你潜入洛阳,找到魏军校尉王韬,与他接上暗号。你的任务有三:第一,摸清洛阳城内守军的布防细节,尤其是北门和东门的兵力分布、投石机数量;第二,打探司马昭近期的动向,是否有向其他城池调兵的打算;第三,若王韬愿意合作,便让他暗中收集曹魏朝中反对司马昭的官员名单,伺机传递出来。”

陈默点头,目光落在虎符上:“将军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只是洛阳城门盘查严格,末将如何进城?”

“我已让人给你准备了一套曹魏士兵的服饰和通关文牒,你对外宣称是从雍州调往洛阳的替补兵丁。”姜维从袖中取出一份文牒和一个包裹,“通关文牒上的信息都已核实,你只需记住,你的身份是雍州刺史郭淮麾下的士兵,因伤在家休养,如今伤愈归队。王韬的暗号是‘天水寒梅开’,你答‘陇上故人来’,他便知是自己人。”

陈默接过包裹,打开看了看,里面除了服饰和文牒,还有一些碎银和一瓶疗伤药。他将东西收好,再次对姜维一揖:“末将今日便出发,定在一个月内传回消息。”

“路上多加小心,若遇到危险,以保命为重,切不可强行完成任务。”姜维拍了拍他的肩膀,眼中满是信任,“洛阳城内鱼龙混杂,你可借助城中的蜀汉暗桩,他们会为你提供帮助。暗桩的联络点是城南的‘老槐树客栈’,你只需对掌柜说‘要一壶陇西春’,他便会与你接头。”

陈默应下,转身退出了议事厅。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张翼有些担忧地说:“伯约,陈默虽身手不错,但毕竟是第一次执行如此重要的潜入任务,真能顺利完成吗?”

“陈默自小跟随陈到将军习武,不仅身手过人,且心思极为细腻,去年在汉中时,他曾独自一人潜入魏营,烧毁了魏军的粮草,立下过战功。”姜维走到窗前,望着窗外飘落的零星雪花,“如今我们只能相信他,毕竟要摸清洛阳的底细,潜入城中是最好的办法。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们一边等陈默的消息,一边继续加强军队训练,尤其是攻城器械的打造,绝不能有半分松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葛瞻点头:“我已经让人加快了投石机和云梯的打造进度,如今工匠坊里每天都有五十架投石机和一百架云梯完工,不出一个月,就能凑齐攻打洛阳所需的器械。另外,我还派人去西羌催促,让他们尽快将约定的五千匹战马送来,确保骑兵部队的战力。”

“做得好。”姜维转过身,目光扫过厅中众人,“洛阳城防坚固,司马昭又狡诈多疑,此次北伐绝不能掉以轻心。我们不仅要在明面上做好备战,暗中的谍报工作更要做到万无一失。只有摸清了敌人的底细,我们才能制定出最周密的作战计划,确保北伐一战成功。”

众人纷纷领命,各自退出议事厅,投入到紧张的备战工作中。姜维独自留在厅中,目光再次落在洛阳城防图上。他知道,陈默此去洛阳,如同在刀尖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会性命难保。但为了北伐的胜利,为了复兴汉室的大业,这一步必须走,而且必须走得稳、走得准。

窗外的雪花越下越大,很快便将庭院中的石板路覆盖。姜维轻轻叹了口气,心中默默祈祷:陈默,一定要平安归来,洛阳的希望,就寄托在你身上了。

第二折 陈默巧计过城关

陈默身着曹魏士兵的服饰,混在一支从雍州前往洛阳的补兵队伍中,沿着官道缓缓前行。队伍中有三十余人,大多是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因曹魏近期兵力紧张,被强行征召入伍。陈默一路沉默寡言,只偶尔与身边的士兵搭几句话,打探着洛阳城内的情况。

“兄弟,你也是雍州来的?”身边一个身材矮胖的士兵凑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憨厚,“我叫李三,是雍州扶风人,你呢?”

“我叫陈默,天水人。”陈默淡淡的应了一声,目光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官道两旁的树林里,偶尔能看到曹魏的斥候在巡逻,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李三似乎没察觉到陈默的冷淡,继续说道:“听说洛阳城里最近查得可严了,连进城买东西的百姓都要仔细盘查,咱们这些补兵进去,不知道要被问多少话呢。”

陈默心中一动,问道:“为何查得如此严格?”

“还不是因为蜀汉的姜维!”李三压低了声音,“听说姜维在长安招兵买马,准备攻打洛阳,司马昭大将军怕有蜀汉的细作混进城,所以才加强了戒备。”

陈默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他知道,司马昭的戒备越是森严,他进城的难度就越大。必须想个办法,顺利通过城门的盘查,不能引起丝毫怀疑。

队伍走了五日,终于抵达洛阳城外。远远望去,洛阳城的城墙高耸入云,城头上旌旗招展,士兵们手持弓箭,警惕地注视着城外的动向。城门处,一队曹魏士兵正在对进城的人进行盘查,每个人都要出示通关文牒,接受仔细的搜身。

“都排好队,一个个来!”一名身材高大的魏军校尉站在城门前,大声喊道。他腰间悬着一把长刀,眼神锐利,扫视着排队进城的人群。

陈默混在补兵队伍中,慢慢向前挪动。他悄悄将通关文牒握在手中,心中早已想好应对之策。轮到李三时,校尉接过他的文牒,看了一眼,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问道:“你是扶风人?为何要参军?”

“回校尉大人,家里穷,实在过不下去了,听说参军能有口饭吃,就来了。”李三憨厚地笑了笑。

校尉哼了一声,将文牒还给了他,挥手让他进城。接下来轮到陈默,校尉接过他的文牒,仔细看了起来。文牒上写着陈默的姓名、籍贯、年龄,以及参军的原因,与陈默之前所说的一致。

“天水人?”校尉抬起头,目光紧紧盯着陈默,“天水不是被蜀汉占领了吗?你怎么会来曹魏参军?”

陈默心中一紧,脸上却不动声色,他故意露出一丝苦涩的笑容:“校尉大人有所不知,我家在天水城外的乡村,蜀汉占领天水后,强行征收粮食,还抓壮丁,我父亲不愿意,被蜀汉的士兵打死了。我没办法,只能逃出来,一路辗转到了雍州,听说曹魏招兵,就来参军了,只想能有朝一日,为父亲报仇。”

说着,陈默眼中挤出几滴眼泪,语气中充满了悲愤。校尉见状,眼中的怀疑少了几分,但还是没有完全放心,他伸手在陈默身上搜了起来,从他的腰间搜到了那把短匕。

“你身上怎么会有短匕?”校尉拿起短匕,仔细看了看,“这短匕做工精细,不像是寻常士兵能有的。”

陈默心中暗道不好,连忙说道:“校尉大人,这短匕是我父亲留下的遗物,我一直带在身上,想留个念想。我知道军中规定士兵不能私自携带武器,但这短匕对我来说意义非凡,还请大人通融。”

校尉皱了皱眉,刚想说话,身后传来一阵马蹄声。一名身着锦袍的官员骑着马走了过来,对着校尉说道:“王校尉,怎么这么慢?后面还有不少人等着进城呢。”

王校尉连忙躬身行礼:“回张大人,属下正在盘查,怕有蜀汉细作混进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大人看了一眼陈默,又看了看他手中的短匕,说道:“不过是一把普通的短匕,没必要这么较真。如今军中正是用人之际,只要他没有问题,就让他进城吧。”

王校尉不敢违抗,只好将短匕还给陈默,挥了挥手:“进去吧,下次注意,军中不可私自携带武器。”

陈默心中松了口气,连忙接过短匕,对校尉和张大人躬身行礼,快步走进了洛阳城。进城后,他没有停留,按照姜维的指示,朝着城南的“老槐树客栈”走去。

洛阳城内十分繁华,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但陈默没有心思欣赏这些,他一路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注意着是否有士兵在跟踪他。走到城南,他看到了一棵高大的老槐树,树下正是“老槐树客栈”。

陈默走进客栈,里面人不多,只有几个客人在喝酒聊天。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正坐在柜台后算账。陈默走到柜台前,轻声说道:“掌柜的,要一壶陇西春。”

掌柜抬起头,看了陈默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点了点头,说道:“客官稍等,陇西春是好酒,需要现酿,我这就去后院给你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