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芎隐》上卷

《天台芎隐》

楔子

天台山的云,是活的。春时裹着杜鹃的绯红滚过琼台仙谷,夏日常携赤城山的流霞漫过国清寺的飞檐,秋来便驮着桂子香沉入石梁飞瀑的轰鸣,冬日又化作雪被,把华顶归云洞的玄机捂得严严实实。山中草木受此灵氛滋养,多有通了性灵的。那华顶山西麓的药圃旁,自古便生着一丛丛羽状复叶的草木,春抽嫩苗如翡翠镶边,夏开白花似碎雪攒枝,秋结瘦果若丹砂缀穗,冬藏块根于玄壤——正是后来被世人称作"台芎"的灵草。只是彼时它尚隐于云雾,未入典籍,只在山民的药篓与僧人的丹方里,藏着一段与天地同息、与阴阳共舞的秘辛。

上卷

第一回 玄壤孕灵根 云气养初胎

天台山的土,是女娲补天时遗落的五色石炼化的。西麓那片坡地尤甚,黑褐的壤土里裹着细碎的云母片,雨过天晴时会泛出星星点点的银光,当地药农唤作"玄膏壤",说这土吸了华顶的日精、石梁的月华,攒了三千年才得这般厚重。

不知是哪年春分,雷始发声,蛰虫惊走,一缕从桐柏宫飘来的紫气,缠着道旁一株老松的虬枝转了三圈,忽然坠向玄膏壤。那土便如得了指令般,簌簌颤动起来,土下三尺处,一粒比粟米还小的草籽正裂开种皮,顶出个嫩黄的芽尖——这便是台芎的第一缕灵识。它探着身子往上钻,触到的第一缕空气带着湿润的土腥,混着山茶花的甜香,这是"湿土之气",属脾,故后来台芎的根总带着股温润的土味,入脾经的本事便从这时种下了。

长到第三片真叶时,台芎已能辨出山中的五运流转。那年是木运太过,春风比往年烈了三成,吹得它的叶片卷了边。正慌惶时,旁边一株年长的白术摇着圆胖的根茎说:"莫怕,木旺则克土,你我皆属土精,当借金气制之。"说着往它根须处送了些带着松脂香的津液。台芎依着白术的指点,将根须往西侧松树林的方向伸了半寸,果然吸到了带着清冽金气的露水,叶片渐渐舒展开来,自此便记下了"金能克木、土得金助"的道理,后来入药,总与性温属金的白芷相得,正是这幼年的缘分。

夏至那天,山上下了场急雨,雨珠砸在叶面上,竟发出"咚咚"的声响,如敲铜钲。台芎正借着雨水猛长,忽然觉出不对——这雨里带着股灼人的火气,落在根上竟有些发麻。它想起白术说过"夏火当令,火能生土,亦能焚土",忙收缩根须,只留最细的须毛吸收表层的雨水,将主根往更深的凉土里扎去。这般折腾了三日,待雨后初晴,日头把水汽蒸成七彩的雾,它的块根竟比往日粗壮了些,只是皮上多了圈浅浅的赤纹,那是受了火气侵扰的印记,也让它的性子里添了几分辛散之力,后来医家说它"辛温行血",源头便在此处。

秋分时,台芎的茎秆开始往回收敛精神,叶片从边缘开始泛黄。它知道这是"秋收"的号令,便将春夏吸收的日精月华都往块根里攒。夜里,它常听见山风里夹着采药人的说话声,一个说:"前几日张寡妇产后腹痛,用了山边那红皮草根,竟好了些。"另一个答:"莫不是去年王老道种的那种?闻着冲鼻子,倒是管用。"台芎心里一动,原来自己的根竟能解人疾苦。它悄悄将块根里的精气又凝了凝,让那股辛味更足些——辛能散,能行,对付瘀滞最是对症,这是它懵懂中悟到的"五味"之理。

第二回 药农识真机 山僧试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