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伯伯,捏小动物、杯子吗?给我们也捏一个。”小虎又跑过来了,听到这话,赶紧说。
“哪天领你到陶艺室捏泥人去。”赵芳说。
“妈妈,我也要去。”小雨急忙说。
“好,一起去。”李梅答着。
赵导笑着点点头,“还真差不多,不过古人的成型方法可比咱们小时候玩泥巴讲究多了。陶楼成型的时候会把泥条盘筑、模制、手捏这几种方法混着用。像陶楼主体这种大部件,可能会用泥条一圈圈盘起来再塑形;但斗拱、门窗这种精细的小零件,就会先拿模具做好,最后再跟主体拼接到一起,这样做出来又快又规整,还能保证每个零件的样式统一。”
“拼好之后,还得装饰吧?”晓萱顺着思路往下问。
“当然要装饰,这可是陶楼变好看的关键一步。”陶兄接过话,显然对工艺细节很感兴趣,“等陶楼的坯子刚成型、还没完全干的时候,工匠就会用工具刻划花纹,或者把提前做好的小装饰片粘上去,有的还会在表面涂一层颜料彩绘。之前看到过一座陶楼,屋檐下刻着云气纹,门窗边还有小兽图案,特别精致。”
“装饰完就该烧了吧?烧完才能变硬耐用。”啸风在一旁补充,大家都听得入了神。
“没错,最后一步就是烧制。”赵导点头确认,“工匠会把装饰好的陶坯放进窑里,控制好窑里的温度和气氛——温度不够,陶楼会发脆;温度太高,又容易烧裂。不同的烧制气氛还会影响颜色,咱们现在看到的汉代陶楼,大多是灰色或者红色的,就是因为烧制时的条件不一样。”
“原来做一座陶楼要这么多步骤,难怪能保存这么久。”晓萱感慨道,“那这些陶楼除了好看、能当随葬品,还有别的价值吗?”
“价值可大了,尤其是历史研究价值,它可是咱们研究汉代的‘活资料’。”吃瓜博主推了推眼镜,语气专业起来,“不管是看汉代人住什么样的房子、怎么搞农业生产,还是研究当时的建筑技术、军事防御情况,甚至是判断不同阶层人的生活差异,陶楼都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证据。比如从陶楼的层数、装饰复杂度,能看出墓主人的地位;从里面带的猪圈、鸡舍模型,能知道当时农家的生活模式。”
“艺术价值也不能忽略。”宇辰补充道,目光落在那座陶楼上,“你看这些陶楼的造型,有单层的普通住宅,也有多层的豪华楼阁,还有带回廊、斗拱的复杂样式,光造型就很有设计感。再加上刻划的花纹、粘贴的装饰,能看出来汉代工匠的手艺多高超,审美水平也不低,这对研究汉代的艺术风格、工匠技术,都是特别直观的材料。”
汉陶灯前的顿悟
“要说审美,这汉多枝陶灯才是顶级的。”赵导话音未落,便带着众人朝一处展柜走去。玻璃展柜内一盏陶灯静静伫立,即便隔着岁月尘埃,仍难掩精致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