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人道主义共产魂 救死扶伤无国界(一)

“十三具尸体横在乔沟的石板路上,秦二愣的手指还死死攥着鬼子的衣领。他身下的石板被鲜血浸透,在朝阳里泛着暗红的光,像一枚永不褪色的勋章,刻着中国军人宁死不退的尊严!”

展柜里的刺刀在灯光下微微震颤,仿佛是无数英魂在风中颔首。

老人挺直佝偻的脊背,对着刺刀敬了个军礼,胸前的勋章在泪光中闪闪发亮。那一刻,冰冷的刀刃与温热的泪水相遇,将历史的疼痛与荣光,永远刻进了每个凝视者的灵魂。

众人眼眶泛红,脚步沉重地踏出展厅。秋日的风掠过肩头,却拂不去心头的压抑。

下一院落的展厅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的鎏金大字在阳光反照下灼灼发亮。

女解说员抬手示意,声音里流淌着跨越国界的敬意: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年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这位胸腔里跳动着共产主义火种的外科医生,在1938年春踏上中国土地时,行李箱里装着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最可宝贵的是,他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和对中国革命正义战争事业的无限热忱。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啸风的背诵声撞在展板上那张工作照——白求恩大夫右手捏着手术剪刀,左手紧握伤口附近,胳膊的青筋暴露,正在全神贯注地为一位伤员做腿部手术,边上一名八路军战士执医用器具辅助,另一名八路军战士在另一旁单手固定,神情严肃。

这是《纪念白求恩》里的话,啸风说,小时候读这段话时不懂,直到看见他在炮火中抢救伤员的照片,才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

宇辰点点头,目光落在展板上的旧照片上。

白求恩抵达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后,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医疗工作中,女解说员说,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创办了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人才,还发明了流动手术台,让伤员在前线就能得到及时救治。

《纪念白求恩》里还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