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林的晨雾带着海水的咸涩,漫过普陀山的石阶时,慈航道人正将净瓶里的甘露洒向一株濒死的山茶。指尖触到瓷瓶冰凉的釉面,她忽然想起昆仑山玉虚宫的琉璃盏 —— 那里的露水总带着玉髓的清甘,不像南海的潮气,总往人骨髓里钻。
她的动作轻柔得像一片羽毛,手腕微转间,晶莹的甘露便顺着杨柳枝的脉络缓缓滑落,在干枯的山茶叶片上凝成细小的水珠。阳光透过薄雾,在水珠上折射出七彩的光晕,恍惚间竟与玉虚宫瑶池边的景象重叠。那时她总爱趁元始天尊讲道的间隙,偷偷溜到瑶池边,看水珠在荷叶上滚动,听仙鹤在云间清啼,以为那样的清净便是永恒。
“师叔。” 金吒捧着鎏金钵盂的手微微发颤,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急促,“阐教弟子在诛仙阵折损过半,广成子师伯让您即刻回去助战。”
慈航道人转过身,广袖扫过青石上凝结的霜花,带起一阵细碎的冰晶。她的目光落在金吒身上,细细打量着这个曾经亲授道法的弟子。他盔甲上未擦净的血渍早已发黑,边缘处还残留着剑气灼烧的焦痕,那模样像极了十年前在朝歌城外,她亲眼看见比干丞相剖出的那颗七窍玲珑心,血淋淋地躺在铜盘里,还在微微搏动,每一次跳动都带着生命最后的挣扎。
那时候她还是十二金仙里最年轻的女仙,总爱穿一身月白道袍,腰间悬着元始天尊赐的羊脂玉净瓶,瓶身上雕刻的缠枝莲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以为慈悲便是见了疾苦便要救,见了恶徒便要除,像一柄刚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却不知世事远比道法复杂得多。
“回去告诉广成子,” 她的声音比南海的晨雾更冷,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我已不是阐教弟子。”
金吒踉跄后退,脚下的碎石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手中的鎏金钵盂也随之晃动,里面的斋饭撒了满地。他这才看清,慈航道人的道袍早已换成了藕荷色僧衣,衣料上绣着细密的水波纹,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流淌,仿佛将整个南海都披在了身上。颈间挂着的璎珞是用南海珠贝磨成的,每一片都光滑温润,在晨光下映出不同的人脸 —— 有饿死的流民,他们的眼眶深陷,嘴唇干裂,脸上还沾着泥土;有战死的士兵,盔甲破碎,眼神空洞,仿佛还在留恋着世间的繁华;还有被纣王挖去双眼的伯邑考,脸上凝固着无尽的痛苦与不甘。
“您怎能……” 金吒的声音劈了叉,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喉咙,“封神大业在即,您这是要堕入魔道吗?”
“魔道?” 慈航道人低低笑了,笑声里带着一丝苦涩与嘲讽,惊起檐下栖息的紫燕。它们扑棱着翅膀,在晨雾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她抬手抚过金吒染血的盔甲,指尖的温度竟让那些暗红的血渍泛起白烟,空气中弥漫开一股淡淡的血腥味。“你可知诛仙阵里,每一道剑气都在哀嚎?那些死去的截教弟子,他们的魂魄在阵中盘旋不去,一声声都在质问为何天道如此不公。”
十年前的朝歌,残阳如血,染红了摘星楼的每一寸砖瓦。她站在楼下,看着比干的血顺着白玉阶蜿蜒而下,在地面汇成小小的溪流。那时候文殊广法天尊走到她身边,递给她一柄慧剑。剑身狭长,寒光凛冽,剑柄上镶嵌着一颗硕大的蓝宝石,据说能照见人心最深处的欲望。
“持此剑,斩心魔,方能证道。” 文殊广法天尊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她握紧剑柄时,却看见剑身上映出自己扭曲的脸 —— 那里面有对纣王的恨,恨他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有对苍生的怜,怜他们在乱世中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还有一丝连自己都不敢承认的…… 迷茫。她不知道自己所坚持的正义,是否真的能带来和平。
“弟子不懂。” 金吒的眼泪砸在青石上,溅起细小的水花,“师父曾说,替天行道便是大义。如今封神之战正是替天行道,您为何要退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