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公堂激辩生死判 同窗义气共担

衙的公告,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劫后余生的临安城激起了千层浪。官府宣布,将于次日午时,在临安府衙大堂,公开审理新科举人陈彦“抢夺兵符、擅调大军”一案。主审官为临江太守张廷玉,副审为镇江镇守使余文远。

消息传出,全城哗然。陈彦之名,如今在临安已是家喻户晓。焚船阻敌、解救百姓、间接促成观潮山大捷的事迹,早已通过被救百姓和镇江营将士之口传遍大街小巷。如今听闻这位力挽狂澜的少年英雄,竟因“夺符调兵”之罪要被审判,甚至可能面临极刑,百姓们无不议论纷纷,多为陈彦抱不平。但律法森严,抢夺兵符形同谋反,这是三岁孩童都知的铁律,又让众人心中惴惴不安。

次日午时,临安府衙外人山人海,闻讯而来的百姓、士子、商贾,将府衙前的广场围得水泄不通。衙役们手持水火棍,勉强维持着秩序。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扇紧闭的朱漆大门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压抑的气氛。

“咚——咚——咚!”

三声沉重的堂鼓响起,府衙大门缓缓打开。

“升——堂——!”

“威——武——!”

两排衙役齐声低喝,水火棍顿地,发出沉闷而有节奏的响声,肃杀之气弥漫开来。

临江太守张廷玉,身着绯色官袍,面容清癯,神色肃穆,缓步走上公堂,在正中“明镜高悬”的匾额下落座。他左侧下首,坐着面色冷峻、一身戎装的镇江镇守使余文远。

张廷玉一拍惊堂木,沉声道:“带人犯陈彦及相关人证!”

片刻,镣铐声响,身着囚衣、手脚戴着沉重镣铐的陈彦,被两名衙役押上公堂。他面色平静,目光清澈,虽身陷囹圄,却并无半分萎靡之态。其后,是被暂时解除军职、作为人证传唤的周勃,以及几名那日参与夺符、护卫的镇江营军士。

“跪下!”衙役低喝。

陈彦依言跪下,周勃等人也单膝跪地行礼。

张廷玉目光扫过陈彦,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神色,开口道:“陈彦,镇江镇守使余文远状告你于前日,设计接近,暴起发难,抢夺其兵符,并以此擅自调动镇江营大军。此事,你可认罪?”

陈彦抬起头,声音清晰而平静:“回禀太守大人,学生认罪。兵符确是学生设计夺取,大军亦是学生持符调动。”

他顿了顿,正欲开口解释当时情由:“然,学生之所以行此大逆不道之举,实因……”

“大人!”余文远猛地站起身,打断了陈彦的话,声音冷厉,“既然人犯已当堂认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抢夺兵符,形同谋逆,按《大雍律·兵律》,‘凡擅调官军者,杖一百,发边远充军;其有拦截符信、窃弄权柄者,斩!抢夺调兵印信、符节者,视同谋反,凌迟处死,家属缘坐!’”

他转向张廷玉,拱手道:“张大人!陈彦抢夺兵符,证据确凿,其本人亦供认不讳!此乃十恶不赦之大罪,律法昭昭,不容徇私!请大人依律判处陈彦凌迟之刑,以正国法!以儆效尤!”

余文远的话语,如同冰冷的刀锋,刮过公堂内外每一个人的心头。凌迟!家属缘坐!如此残酷的刑罚,竟然要加诸于这个刚刚拯救了临安城的少年身上?堂外围观的百姓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惊呼和骚动。

张廷玉眉头紧锁。他何尝不知陈彦之功?但余文远所言句句在理,字字援引律法,抢夺兵符,确实是动摇国本的重罪,历朝历代对此都是严惩不贷。他沉吟片刻,看向陈彦:“陈彦,余镇守所指控之罪,你可有辩解?”

陈彦深吸一口气,目光坦然:“学生认罪,但事出有因。当日学生与同窗游江,发现倭寇细作,探得其阴谋,乃倭酋山本一绝欲于观潮日袭杀官绅,祸乱临安!学生深知事态紧急,百万生灵危在旦夕,故与赵修远、刘畅等诸位同窗联名,赶往镇江府,求见余大人,陈情利害,恳请发兵……”

“哼!”余文远再次冷声打断,“巧言令色!即便确有倭寇之患,调兵遣将,自有法度!你一介白身举子,无职无权,有何资格干预军务?更何况是暴力夺符,形同造反!任你如何狡辩,也改变不了你触犯国法、以下犯上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