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云卿受教地点点头。
夕阳西斜时,陈彦等人起身告辞。柳母和柳小丫一直送到村口,千恩万谢,依依不舍。柳云卿则坚持将众人送回了官道上。
(视角切换:江陵府衙)
就在陈彦等人感受着柳家质朴温情的同时,江陵府衙内的一处戒备森严的厅堂里,气氛却截然不同。
十几名被抽调来的府学教授、训导以及资深书吏,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试卷之中,进行紧张的阅卷工作。厅内烛火通明,鸦雀无声,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的咳嗽声。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一种无形的压力。
所有的试卷都已糊名誊录,阅卷官们只能根据文章内容评定优劣。他们神情专注,时而蹙眉沉思,时而提笔在草稿纸上记录,时而与邻座低声交换意见。
主考官胡平端坐于上首,并未参与初阅,而是如同鹰隼般,目光锐利地扫视着全场,偶尔会起身踱步,随机抽取几份已被阅卷官初步评定等级的试卷,亲自审阅。
他阅读的速度很快,但目光如炬,往往能一眼看出文章的精髓与瑕疵。看到辞藻华丽却空洞无物的文章,他眉头紧锁,毫不留情地将其归入下等;看到引经据典却脱离实际的论述,他微微摇头,面露不豫;而当他看到一份观点新颖、论证严谨、尤其是策问部分能切中时弊、提出切实可行对策的试卷时,他会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激赏,甚至忍不住低声道:“嗯,此子见识不凡!”
当他看到另一份试卷,其策问部分虽然文笔略显稚嫩,但所述对策如修小型陂塘、鼓励乡民储粮等,极为贴近乡村实际,显然源于生活观察时,他更是抚须轻笑:“朴拙之中见真知,好!”
整个阅卷过程持续了数日。经过数轮筛选、复核、交叉审阅,最终,一批最为优秀的试卷被挑选出来,呈送到胡平的案前,由他最终裁定名次,尤其是确定本次院试的“案首”。
胡平一份一份地仔细审阅着这些优等卷,看得非常仔细。当他看到一份经义文章深刻、策论高屋建瓴且务实、诗赋亦佳的试卷时,目光凝住了。他反复看了两遍,尤其是对其策问中关于“建立灾情预警机制”、“以工代赈的具体项目管理”等新颖而具体的建议赞赏不已。
“经义扎实,策论尤佳,见解超群,确为翘楚!”胡平忍不住低声赞道。他又对比了其他几份优卷,虽各有千秋,但论及综合实力与文章气象,尤其是策问的深度与前瞻性,皆稍逊于此卷。
最终,他提起朱笔,在此卷上郑重地写下了“甲上”的评语,并初步圈定为本次院试的案首。随后,书吏们当众拆开糊名……
而这一切,尚在归途马车中闲聊的陈彦等人,还一无所知。命运的齿轮,正在府衙内悄然转动。
------
(第九十七章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