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观音质问

这天,当诵经超度环节暂告一段落,即将进入法师宣讲经义阶段时。

玄奘却并未像众人预期的那样照本宣科,或是阐述某部经典的精要。

他缓缓睁开双眼,目光扫过台下的众人,声音清朗地开口,抛出了一个令在场所有僧人都为之侧目的问题:

“阿弥陀佛。诸位法师,各位施主。近日贫僧研读诸经,有一惑始终萦绕心头。我佛慈悲,有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

然经中亦有云,众生业力深浅不同,根器利钝有异,故有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不同众生。”

他再次看了一眼下方的众人,然后语气平和,却字字清晰的继续开口道:“贫僧曾对此苦思许久,但却始终无法彻底明悟。

这法门虽多,其核心要义,究竟是令众生泯灭自我、完全顺应佛法仪轨,还是启发众生自身之佛性,明心见性,得以觉悟?”

这个问题看似探讨经义,可实则却触及了佛教一个根本性的分歧!

那就是佛门教义究竟是更强调遵循外在的佛法戒律与仪轨,还是更注重内在的心性觉悟。

而在听到玄奘这一番话后,台下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不少高僧皱起眉头,玄奘此问,似乎隐隐有将“心性”置于“仪轨”之上的倾向!

这与目前佛门经法的一些主流解读有所不同,甚至还有一些离经叛道的意味。

但此刻,玄奘的问题却并未停止!

只听他继续开口道:“再者,我等着相修行,礼佛诵经,持戒布施,固然是积攒功德、清净身心的妙法。

然则,若过于执着于功德相、修行相,是否本身又成了一种新的执着,是否会与‘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般若空性智慧相悖?”

“可若放下对‘修行’本身的执着,又该如何精进?此间分寸,又该如何把握?”

这两个问题抛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两颗石子,激荡起层层涟漪。

在场的高僧们有的陷入沉思,有的面露不悦,交头接耳之声渐起。

李世民还有他身旁的文武百官则听得似懂非懂,但觉得玄奘所问似乎极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