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核算,粮草、军械、民夫、赏赐,乃至战后抚恤、驻军开支,恐需耗银数千万两,乃至更多。
倭岛银矿虽旺,亦恐难长期支撑如此巨耗。
若因此动摇国本,则得不偿失矣。”
还有大臣从外交角度考虑:
“陛下,贵霜西接安息,南邻天竺,北靠草原诸部。
我大宋若贸然吞并贵霜,是否会引来安息警惕,甚至联合对抗?
是否会打破西域以西现有平衡,引发更大范围的动荡?此不得不虑。”
这些反对意见,立足于国家实际利益和潜在风险,并非毫无道理。
他们并非不同情刘璋张朱,也并非不维护帝国尊严,而是担忧战争的巨大代价和不可测的后果。
支持出兵者与主张谨慎者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论不休。
朝堂之上,一时难以形成压倒性的一致意见。
端坐于上的刘复,始终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轻叩御座扶手,
目光深邃,无人能窥知其内心真实想法。
他听着双方的理由,心中却在冷笑。
这些反对者,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困难和风险,
却看不到掌控贵霜后,对帝国西向战略的巨大利好,
更看不到他作为穿越者,对于“全球化”雏形的渴望和决心。
他们的格局,终究是太小了。
争论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终,刘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诸卿所言,皆有道理。
贵霜之事,关乎国运,不可不察,亦不可不慎。”
他目光扫过主战派,又掠过主和派,继续道:
“然,波调辱我商民,阻我商路,其行可诛,其心可鄙!
若不加惩处,帝国颜面何存?
然,诸位爱卿所虑之远征艰险、国力损耗,亦非虚言。”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权衡,最终做出了决定:
“故此,朕意已决。
西征之事,关系重大,不可仓促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