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城外的一场大火让奥斯曼人彻底断了粮,虽然奥斯曼大营中会有一定量的粮草供给日常需要,但这些粮草最多只能撑五天左右。
撤军,成了科普鲁律不得不选择的应对方式。
无可奈何之下,科普鲁律只得后撤大军至厄登堡,一边重新筹措粮草,一边等待着下一个进攻的机会。
经此一战,奥地利一方重新获得喘息的空间,奥斯曼军退守厄登堡便停下继续驻扎,对此虽然他们还是没有什么办法,但无疑,现如今的情况已经比当初被围在维也纳好出太多了。
在蒙特库科利元帅的示意下,奥地利盟军重返格拉茨以及维也纳东郊一线,并按照永久防事的标准来重新修筑此前被奥斯曼人攻破的防御工事。
由于奥斯曼人的断粮危机短时间内无法被解决,因此奥地利一方有大量的时间来构筑这样一条防线。
此防御工事的建筑材料被蒙特库科利定为大理石,但由于战争破坏,国库也不充裕,国内石料场的生产也基本瘫痪,因此即使是蒙特库科利再三要求,奥地利中央政府最终还是没有批准蒙特库科利这个耗资巨大的计划,但为了支援前线,帝国内阁还是尽可能的去满足了蒙特库科利修筑防线的需求——从维也纳后方拉来前线进行防线修筑的材料中,虽然大理石的数量非常少,但花岗岩,砖块,石头,安山岩等不同种类的石料确实异常丰富。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石料是奥地利各地石料场以及各地贵族,市民共同捐赠到前线,用于支援抗击奥斯曼战争的。
不少市民在得知自己捐献的石料将会被用于前线抗击奥斯曼人后,他们纷纷带着自己的家人乘着马车出城去捡石头,只为能给这个他们共同居住,正在经受低谷期的国家做出他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拿到这些材料后,虽然并没有达到蒙特库科利元帅的要求,但这位老元帅却是十分感动,在他心中,用这些石料筑成的工事,无疑代表着全奥地利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抗击外国入侵的伟大精神。
因此,拿到这些建筑材料后,蒙特库科利心中诞生了一个想法——他要将这条防线修成一个永久防御工事,让这条代表着所有奥地利人民团结一致的工事,永久的矗立在维也纳东郊。
这一想法是非常好,且有意义的,但蒙特库科利不会想到,这条修筑过后“五颜六色”“杂七杂八”看上去就没什么压迫感的永久防御工事,将在日后的史书上以“蒙特库科利防线”命名。
并且由于这条颇具艺术感的防线,在日后,欧洲民众对于蒙特库科利元帅的第一印象不再一个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威严元帅,而是一位玩世不恭,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