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世家反应

“诺!”诸葛亮肃然拱手,“亮即刻安排。一周后便将考场规制、考官人选、义学章程悉数呈上,定不负主公所托!”

........

画面一转。

幽州王氏大宅院里,雕花木门吱呀推开,李氏、陈氏两家家主带着随从鱼贯而入。

这三家在幽州地界上,那可是响当当的“文化大户”——祖祖辈辈靠读书起家,传承了好几百年。

王家出过三个尚书,李家有五个大学士,陈家更是连出两代帝师。

在幽州,只要是有点名气的读书人,十个里头有八个都挂着这三家的“门生”名号。

平日里,三家把持着幽州大大小小的书院,考卷是他们出,教书先生是他们定,就连州郡选拔人才,都得先问问三家的意思。

苏云虽说占领北方,但对这三家也不好动手。

为啥?

因为人家没明着造反,也没私藏兵器,就是本本分分办书院、教学生。

要是贸然动了他们,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不敢为其效命。

所以不管外头怎么改朝换代,这三家总能稳稳当当。

新皇帝登基,头一件事就是给他们送匾额、封官职,生怕得罪了这些掌握“文化话语权”的大家族。

毕竟再厉害的皇帝,也得靠读书人帮着治理天下。

对待文人,不能像对待普通百姓那样简单直接。

不能一发现他们有不满就动用强硬手段,也不能像处置闹事的武夫一样,直接派兵镇压。

毕竟文人手里握的不是刀剑,而是笔杆子和嘴巴。

他们要是不满意了,动动笔就能写出文章挑刺,动动嘴就能在读书人圈子里把事情传开。

要是处理不好,消息传出去,全天下的文人都会觉得寒心,以后谁还愿意来帮忙出谋划策、治理地方?

就算手里有再多的兵马,没有文人帮忙管理钱粮、制定律法、安抚民心,这天下也坐不稳当。

所以就算心里再不乐意,也得耐着性子,用软办法慢慢周旋,给足面子,好好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