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水军诗人”的“拙劣质疑”

苏清鸢在台下气得浑身发抖,双手紧紧握拳,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她恨不得冲上台去撕烂那两个人信口雌黄的嘴!她知道,这绝对是赵峰搞的鬼!眼看水军抹黑歌曲失败,就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攻击林砚的诗词!

陈敬之教授的眉头也紧紧皱了起来,他看着张涛和李军,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悦。作为资深学者,他非常反感这种毫无实证、仅凭感觉就妄加指责的行为。但他没有立刻出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台上的林砚,想看看这个年轻人会如何应对这棘手的局面。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恶意的刁难,处于风暴中心的林砚,却并没有众人预想中的惊慌失措或愤怒失态。他甚至轻轻地笑了一下,那笑容里带着一丝了然和淡淡的嘲讽。

他等张涛和李军说完,才不紧不慢地向前迈了一小步,靠近话筒,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最后落在张涛和李军身上,语气依旧从容,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两位先生,”他的声音清晰而稳定,透过话筒传遍整个报告厅,“你们刚才说,我的《将进酒》是抄袭的,而且抄袭的是某位古代诗人,甚至提到了‘古籍’。”

他顿了顿,目光锐利地看向张涛:“张涛先生,您说‘感觉像’某位古代诗人的风格。那么,请问,您指的是哪位诗人?具体是哪一首诗?或者,像李军先生说的,是在哪一本‘古籍’里看到的‘类似句子’?书名是什么?出版社?第几页?第几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条理清晰,直指要害:“既然两位如此肯定我是抄袭,想必是掌握了确凿的证据吧?能否请两位,在这里,当着各位老师、各位媒体朋友和所有诗友的面,把具体的证据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这……”张涛被问得一愣,脸色瞬间变得有些不自然。他哪里有什么具体证据?完全是收了钱,凭感觉胡诌,想搅浑水而已。他支支吾吾地,眼神闪烁,“这个……时间太久,我……我一时想不起具体是哪本古籍了……但是那种风格,那种用词,分明就是……”

李军也赶紧帮腔,却同样底气不足:“对对,就是那种感觉!很像!非常像!肯定是在某本古书里看到过的!”

看着两人语焉不详、漏洞百出的样子,台下不少人已经开始皱起了眉头。这种“我感觉”、“我好像”的指控,实在缺乏说服力,反而显得有点胡搅蛮缠。

林砚没有给他们继续狡辩的机会,他微微一笑,语气带着几分调侃,却更有力地反击道:“哦?原来两位先生指控别人抄袭,靠的不是白纸黑字的证据,而是‘感觉’和‘好像’?如果仅仅因为‘感觉像’,就可以随便质疑一位诗人的原创性,那是不是太……儿戏了?这对辛辛苦苦进行创作的作者,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

这番话,有理有据,不卑不亢,直接将张涛和李军置于了“无理取闹”的境地。台下已经有人忍不住发出了低低的嗤笑声。

张涛和李军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额头冒汗,尴尬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们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慌乱和懊悔。早知道这林砚如此牙尖嘴利、逻辑清晰,他们就不该接这趟浑水!

林砚没有穷追猛打,而是话锋一转,姿态反而更加从容和自信:“不过,既然两位先生提出了质疑,虽然方式不太妥当,但为了彻底消除大家的疑虑,我也愿意借此机会,进一步说明一下我的创作思路。”

他看向全场,语气真诚:“我写《将进酒》时,确实研究和借鉴了古代诗词,尤其是盛唐时期那种豪迈奔放、自信洒脱的‘风格’和精神内核。我认为,学习前人的精华,是创新的基础。但是——”

他加重了语气,目光炯炯:“这首诗的每一个字,每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所描绘的意境,都是基于我个人的生活感悟和思考,是百分之百的原创!如果两位不信,或者在场的任何朋友有疑虑,我可以现场即兴对这首诗进行一些改编,结合我们当下的生活场景,来证明它完全是由我掌控的、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