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的上午,阳光正好,透过百叶窗在书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林砚刚结束上午的码字任务,保存好文档,准备休息一下,刷刷网页放松紧绷的神经。他习惯性地登录了星阅中文网的后台,查看《青云志》的最新数据和读者评论。首页大封推在即,各项数据都在稳步增长,评论区也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催更和讨论,让他心情愉悦。
就在这时,网页右上角的消息中心,突然弹出了一个醒目的红色数字“1”,提示有一条新的私信。林砚有些好奇,平时除了编辑张岚和少数几个熟悉的读者,很少有人会给他发私信。
他移动鼠标,点开了私信列表。发信人的ID让他微微一愣——“古典诗词爱好者-陈”。这个ID他有点印象,似乎在他之前发那首改编版《静夜思》的朋友圈动态下,有过一条语气颇为专业的留言,当时他还礼貌地回复了。但他并未深究对方的身份。
此刻,这条私信的标题更是让他心头一跳:“林砚小友,关于诗词的请教”。
小友?请教?这称呼和用词,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谦和与郑重,让林砚瞬间收起了随意的心态。他深吸一口气,点开了私信正文。
私信的内容不长,是用手机敲打的,但措辞严谨,字里行间透着真诚:
“林砚小友,你好。冒昧打扰。老夫陈敬之,是市诗词协会的一名老会员。此前偶然拜读了你改编的《静夜思》以及那首《月下瑶台》(听说是你写给妹妹的?),深感其中灵气盎然,情真意切,颇为欣赏。老夫近来在研习一些诗词创作中的意象转换与情感递进之法,心中有些困惑,见小友作品于此颇有独到之处,故不揣冒昧,想向你请教一二,不知小友近日是否有闲暇,可否赐教?”
落款是“陈敬之 谨上”。
看完这条私信,林砚足足愣了好几秒钟,大脑才重新开始运转。
陈敬之?市诗词协会的教授?他竟然主动给我发私信?还用了“拜读”、“请教”、“赐教”这样的词?
一股巨大的惊讶和难以置信瞬间涌上林砚心头,让他感觉有些晕眩。他只是一个写网络小说的,虽然偶尔会“借鉴”一点前世的诗词灵感,但那都是“略懂”级别的随手为之,从未想过会惊动到诗词协会的专业人士,而且还是对方主动找上门来“请教”!
这感觉,就像一个业余围棋爱好者,突然被国手找上门来讨论棋局一样,让人既受宠若惊,又忐忑不安。
林砚的第一反应是心虚,强烈的心虚!《静夜思》改编版和《月下瑶台》这两首诗,其核心意境和情感内核都来源于他穿越前的文化积累,他不过是做了一些贴合当下语境的修改和表达。这哪里算得上什么“独到之处”?这根本就是“作弊”啊!
万一……万一这位陈教授学识渊博,看出了点什么端倪,或者深入探讨起来,自己肚子里那点有限的诗词墨水,岂不是分分钟就要露馅?到时候该怎么解释?说自己是“天才灵感迸发”?这种借口骗骗外行还行,在真正的行家面前,恐怕立不住脚。
林砚的额角甚至微微渗出了一丝冷汗。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陈教授睿智而探究的目光,以及自己支支吾吾、漏洞百出的尴尬场面。
但是,对方的态度如此诚恳谦和,直接拒绝似乎又显得很不礼貌,而且……这毕竟也是一次难得的、与真正文化界人士交流的机会。如果能处理好,或许对提升自己的文化形象也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