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的阳光透过窗户,将书桌一角照得明亮温暖。林砚没有立刻投入到《青云志》的紧张创作中,而是拿出了一叠空白的五线谱纸和一支削好的铅笔。他答应了苏清鸢要整理《成都》的谱子,这件事他放在了心上。
他没有选择直接照搬记忆中原版的《成都》谱子。一来,他需要维持自己“随便弹着玩”的人设,拿出过于专业的谱子容易引人怀疑;二来,也是更重要的一点,他想让这首歌更适合苏清鸢。
他回想着苏清鸢的声音特点。她的嗓音清亮、干净,带着一种独特的、略带沙哑的质感,高音区透亮而不尖锐,中低音区则温柔而有故事感。原版《成都》的调子对于男声来说很合适,但对于苏清鸢的清亮嗓音,如果完全按照原调来唱,可能会少了几分属于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林砚拿起铅笔,在纸上轻轻写下歌曲名《成都》,然后在旁边标注了调号。他没有选择原调,而是将整体调式降低了半度。这个微小的调整,可以让苏清鸢的嗓音在演唱时更加松弛、自然,更能凸显她声音中那份温柔的质感,减少高音部分可能带来的紧绷感,让整首歌听起来更加娓娓道来,情感表达也更细腻。
他开始回忆旋律,将主歌、副歌的旋律线用简谱和五线谱相结合的方式记录下来。他写得很仔细,不仅标注了音符和节奏,还在一些关键的地方,用红笔做了特别的标记。
比如,在“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这一句的句尾,他标注了一个小小的换气符号“V”,并写了“轻缓吸气”的提示;在“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这句的“走”字上,他画了一个向上的箭头,旁边写着“轻微转音,情感推进”;在副歌部分需要强调情感的地方,他标注了“气息下沉,情绪饱满”……
这些标注,完全是根据他记忆中苏清鸢演唱《略懂》时的习惯和特点,以及他对这首歌情感走向的理解来添加的。他希望能通过这些细节提示,帮助苏清鸢更快地把握歌曲的精髓,唱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一上午的时间,就在这种专注的“回忆”和“创作”中悄然流逝。当林砚落下最后一个音符,仔细检查了一遍谱子,确认没有明显的错误后,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看着手中这份虽然字迹不算特别工整,但内容详实、标注用心的“临时谱子”,心里有种奇特的满足感。这感觉,有点像他精心构思好一个小说章节大纲,只待填充血肉一样。
中午,苏清鸢简单做了两碗西红柿鸡蛋面。两人坐在餐桌旁,安静地吃着。
吃到一半,林砚放下筷子,从旁边拿过那叠他整理好的谱子,递到苏清鸢面前。谱子用回形针别着,最上面一页的空白处,他用钢笔写了一行清秀的小字:“按你的声音特点微调了一下,试试看合不合适。”
苏清鸢看到谱子,眼睛一亮,连忙也放下筷子,用纸巾擦了擦手,小心地接了过来。她的指尖触碰到微凉的纸张,不知为何,感觉那纸张似乎带着一点温度,让她指尖微微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