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旭日科技顶层会议室。
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为室内镀上一层金辉。长条会议桌旁,以李文为首的核心团队正襟危坐,气氛比以往任何一次会议都要肃穆和激动。因为他们知道,许久未露面的创始人陈旭,今天将带来决定公司未来走向,甚至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东西。
陈旭步入会议室,依旧是简单的穿着,但那双眼睛仿佛蕴藏着星河,扫过众人时,带来一种无形的、令人心折的威仪与信心。他没有寒暄,直接走到主位,将一枚造型简约、却闪烁着内部流光的银灰色U盘插入接口。
全息投影亮起,复杂的结构图和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开始滚动。
“诸位,”陈旭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星辉一代’的成功,证明了我们技术路线的正确性。但这,仅仅是开始。今天,‘星火’计划正式启动。”
他操控投影,画面定格在一个极其复杂的、由无数六边形蜂巢结构嵌套组成的立体模型上,每一个蜂巢结构内部,还有更微观的、如同星云漩涡般的能量通道。
“这是我们下一代‘星源’电池的核心架构——**‘拓扑固态离子矩阵’**。”陈旭的声音如同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却让在座的每一位工程师倒吸一口凉气。
首席电池工程师王磊扶了扶眼镜,声音有些发颤:“陈总……这结构……理论上能量密度可以达到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十倍以上!而且这是全固态设计,安全性……但是,这材料体系、这制造工艺……以目前全球的工业基础,根本不可能实现!”
“理论上是这样。”陈旭微微颔首,手指轻点,投影切换,展示出几种奇特的材料分子式和合成路径,“关键在于几种新型材料。比如,用于正极的 **‘掺杂二维黑磷-石墨烯异质结’** ,它能提供远超钴酸锂的电压平台和容量;用于负极的 **‘自愈合硅碳复合纳米线’** ,能有效解决硅基材料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以及最核心的——**‘高离子电导率星形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他每说出一个名词,台下工程师的脸色就精彩一分。这些材料并非凭空想象,在学术界都有零星论文提及,但都停留在实验室的烧杯里,距离规模化、稳定化生产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些材料的合成,需要精确到原子级别的操控,以及对反应过程中能量场的精准介入。”陈旭继续道,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星辰基础科学研究所’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级别的制备,纯度达到99.9999%。接下来,你们的任务,是吃透我提供的这份《规模化生产工艺指导》,建立全球第一条‘拓扑固态离子矩阵’电芯生产线。”
他将U盘里的部分资料授权下发到每个人的平板电脑上。顿时,会议室里只剩下此起彼伏的倒吸冷气和急促的呼吸声。那份指导文件详细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从原材料的前处理、反应釜的磁场与温度曲线控制、到沉积过程中的等离子体辅助参数……每一步都颠覆了现有的化学工程认知,却又逻辑严密,自成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