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深渊回响

第一百零六章 深渊回响

父亲林卫东留下的废弃节点清单,像一张泛黄的藏宝图,指向一座布满锈蚀陷阱的迷宫。那扇可能存在的后门,是密不透风的铁幕上一道细微到几乎被时光锈死的裂隙。裂隙后面是什么?是通往残酷真相的捷径,还是瞬间将我吞噬的死亡陷阱?我一无所知。但我无比清醒,在猜疑之网已然收紧的此刻,坐以待毙的结果只会是被无声地绞杀。我必须将手指探入那道缝隙,用尽一切力气去撬动它,哪怕指尖会因此磨得血肉模糊,甚至整条手臂都可能被骤然合拢的钢铁碾碎。

这早已超越了一次单纯的技术冒险,它是一场在万丈深渊的钢丝上进行的、不容有任何失误的“危险游戏”。我必须在调查“夜莺”下落、触碰“金库”核心秘密的同时,将“猎隼”这个角色扮演得天衣无缝——一个对集团忠诚毋庸置疑、技术能力登峰造极、仅仅因为过于尽责而可能引来些许无端猜疑的核心技术官。任何一丝偏离这个人设的细微偏差,任何一点对“金库”区域表现出超出“赤道”项目合理需求的异常专注,都可能成为引爆我脚下火药桶的那颗火星。

当务之急,是为我接下来必将进行的、更深层次且风险极高的网络探测,构建一个绝对稳固、无懈可击的“公开面具”。仅仅依赖“优化‘赤道’线路安全模型”这个理由,在“岩石”已经明确通报了B-7段存在不明势力活动的背景下,显得苍白无力,甚至可能弄巧成拙——为何偏偏是那片区域?这过于精准的“巧合”本身,就是最大的嫌疑。

一个计划在脑中迅速成型,冰冷而精密。我再次调出之前为应付“簿记”而提交的、关于“隐士”等节点的威胁分析报告。在关于“隐士”所使用的隐匿技术部分,我刻意加重了笔墨,强调其手法“极有可能借鉴或巧妙利用了某些已被时代遗忘的、早期工业控制系统遗留下来的非标准协议接口与潜在后门”,并据此“郑重建议,对集团现有网络架构,尤其是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如能源、物流节点)的核心区域,启动一次针对此类遗留协议及潜在安全漏洞的专项深度扫描与清理行动,以期从根本上消除这一隐蔽性极高的安全隐患”。

这份措辞严谨、立意高远的补充建议,我再次提交给了“簿记”,并依照流程,抄送了“算盘”系统及安全委员会全体成员。理由冠冕堂皇:基于已确认的外部高级别渗透案例(“隐士”),采取前瞻性、主动性的内部安全加固,是负责任的表现。这将为我接下来尝试连接那些必然使用老旧协议的废弃节点,披上一件无可挑剔的“合法”外衣。即便我的探测行为被系统记录在案,我也可以理直气壮地解释为,这是在严格执行集团授权的安全排查任务,是为了防患于未然。

信息发出,我没有等待那注定缓慢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批复——在这种风声鹤唳的时期,主动提出建设性的安全方案,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姿态展示。行动,必须立即开始。

利用Level 9 权限的便利,我以“启动遗留协议深度扫描预研与环境搭建”为由,在“幽灵通道”内部,开辟了一个完全独立的、逻辑上高度隔离的沙盒分析环境。所有针对废弃节点的敏感操作,都将被限制在这个精心构筑的数字囚笼内进行。即便最坏的情况发生——探测行为触发了未知的警报机制或遭遇凶狠的反向追踪,这层层嵌套的隔离屏障也能为我争取到至关重要的、以秒计算的反应时间。

准备就绪。我深吸一口气,将纷杂的思绪排除脑外,开始对那个特定的IP地址和诡异的端口组合,进行正式的、低权限的“握手”尝试。我编写了一段极其复杂的模拟代码,它完美模仿了某种早已停产匿迹的工业控制软件那独特的、带着时代烙印的数据请求特征,如同一个遵循古老礼仪的使者,小心翼翼地、轻轻地“叩响”那扇沉睡了不知多少年的门。

时间在加密数据流无声的滚动中缓慢流逝。我的心跳仿佛与指尖敲击键盘的微弱声响同步,每一次搏动都沉重地敲打在胸腔上。右手掌心的旧伤,此刻也仿佛感知到了这决定命运的时刻,传来一阵阵灼热而规律的悸动,像一枚埋藏在血肉下的不安的计时器。

突然!沙盒环境那原本只有绿色状态信息滚动的日志界面,猛地跳出了一行猩红色的、与其他所有失败连接反馈截然不同的信息!

【连接请求已发送… 检测到非标准协议响应… 正在尝试解析动态握手密钥… 警告:检测到基于混沌映射的动态密钥交换,算法模型未知… 尝试使用标准备选密钥库匹配… 匹配失败… 连接强制中断。】

连接中断了,但一股巨大的、几乎让我战栗的激动瞬间冲上头顶!有响应!而且是带有基于混沌映射的动态密钥交换的、具备一定智能水平的响应!这不仅仅证明这条废弃链路依然“存活”,更意味着在另一端,存在着一个仍在活跃运行的、具备高级别加密守护能力的系统!它拒绝了我的通用试探密钥,这完全合理。父亲林卫东,这位心思缜密的资深警官,绝不可能留下一个毫不设防、任人进出的后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问题的核心,就在于那个“混沌映射的动态密钥交换”和“算法模型未知”。这需要一把唯一的、特定的“钥匙”。会是什么?是那句充满哲思的格言更深层的衍生物?还是其他与父亲警察生涯紧密相关的、独一无二的印记?

我迅速尝试将格言的拼音首字母进行多种复杂的哈希变换和位移编码后作为密钥输入,失败。尝试将父亲的警号、我的生日、甚至他与母亲结婚纪念日等所有我能想到的数字组合进行编码,依旧石沉大海。

焦灼之中,我的目光无意间扫过依旧打开在另一个屏幕上的、关于“黑箭”行动的残卷界面。那份残卷的最后,是父亲那戛然而止的、带着无尽不甘与急迫的绝笔:

【……线人‘杜鹃’情报有误,或已叛变!请求立即中止行动!重复,请求立即——】

我的瞳孔骤然收缩,死死盯在“立即”两个字后面,那被浓稠如墨的黑色块彻底覆盖的区域。那里……原本应该是什么?父亲在生命最后的电光火石间,拼尽全力想要发出的,是什么?是“撤离”?是“支援”?还是……某个代表着终极应急方案的、不为人知的行动验证码?

一个电光火石的念头,如同劈开黑暗的闪电,骤然照亮了我的脑海!父亲林卫东,警号 !他牺牲的日期 2015年3月28日!“立即”之后,会不会是某种将两者结合、并融入特定时间戳算法的动态密钥种子?

我立刻行动起来,将父亲的警号与牺牲日期进行无缝拼接(),以此作为原始种子,导入一个基于当年时间戳和“黑箭”行动代号进行多重偏移与混淆的自定义编码算法,生成了一串长达256位、充满了非重复性混沌特征的二进制密钥流。

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与父亲隔空对话的信念,我将这串蕴含着其生命最终印记的密钥流,精准地输入了连接程序最核心的密钥验证字段。

按下回车键的瞬间,仿佛按下了命运的闸门。

沙盒环境陷入了刹那的死寂,随即,日志界面如同被注入狂暴的生命力,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疯狂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