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数据冰花

返回驿站的路上,林晚星的脑海中已然被《冰核叙事》的构想完全占据。那些幽蓝的冰壁、层叠的纹路、穿透冰层的光晕,以及江辰记录下的冰冷数据,都在她脑中发酵、碰撞,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一个宣泄和成型的出口。她甚至等不及回到温暖的室内,在颠簸的极地探险车里,就借着车内灯光,在速写本上疯狂地勾勒着初步的概念草图——不是具体的形象,而是能量流动的轨迹、结构生成的逻辑。

江辰坐在她身旁,没有打扰她这种近乎癫狂的创作状态,只是默默地将车内的阅读灯调整到最适宜的角度,并确保暖风足够充足。他的大脑同样在高速运转,构建着将林晚星那感性、抽象的构想,转化为严谨、可执行技术方案的逻辑框架。

一回到驿站,甚至来不及脱下厚重的外套,两人便径直走进了江辰临时搭建的工作区——一个原本用作储物,此刻却摆满了服务器机箱、全息投影仪和各类测试设备的房间。空气中弥漫着电子设备运行散发的微弱热量和臭氧味,与客厅壁炉的松木香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需要冰洞内部,至少三个不同深度点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以及……那种低频振动数据的实时流。”林晚星脱下防寒手套,手指因为之前的兴奋和此时的急切微微颤抖,她点着速写本上几个模糊标注的区域,“特别是那种‘嗡鸣’声,我感觉它是这片冰川‘活着’的关键证据。”

“已经在部署。”江辰的回答简洁有力。他早已通过卫星链路,远程操控着留在冰洞入口附近的几个增强型传感器节点,调整着它们的采集频率和传输协议。“低频振动数据(次声波)需要特殊处理,原始信号需经过降噪和特征提取,才能转化为有效的驱动参数。”

他走到主控台前,巨大的曲面屏幕上开始流淌出瀑布般的代码。他手指如飞,构建着算法的底层架构。林晚星则拉过一块智能画板,将她勾勒的能量轨迹和结构逻辑,尝试用更精确的图形语言表达出来,并与江辰屏幕上的参数变量一一对应。

“这里,”林晚星指着画板上一个代表“冰晶生长初始核”的闪烁光点,“它的‘生长’速度,应该与实时的环境温度负相关,温度越低,‘生长’越缓慢,但结构越致密?”

“正确。”江辰点头,迅速在代码中定义了一个温度映射函数,“同时,可以考虑引入湿度变量,影响‘枝晶’的分岔角度和复杂度。”

“还有光线!”林晚星补充道,“光照强度和数据,应该影响最终呈现的‘冰’的透明度和折射率?我想重现那种幽蓝的光晕效果。”

“需要构建一个简化的光线追踪子模块,将光照数据作为材质属性输入。”江辰沉吟片刻,手指在虚拟键盘上敲下一串指令,“这会增加计算负载,但值得尝试。”

他们之间的对话,不再仅仅是艺术家与技术专家的交流,更像是一个共同大脑的两个半球在协同工作。林晚星提供感性的方向和美学目标,江辰将其拆解为精确的技术路径和可调参数。有时,林晚星一个天马行空的比喻(“让数据流像寒气一样,慢慢‘冻结’出形态”),能瞬间点醒江辰,找到某个算法瓶颈的突破口。有时,江辰一个冷静的提醒(“这个结构在物理模拟中不稳定,会导致视觉上的频闪”),能让林晚星调整她的艺术预期,找到美学与稳定性的平衡点。

工作几乎是不分昼夜的。困极了,就在工作区的简易床上相拥而眠几个小时;饿了,就随便吃点驿站准备的简单食物。极地的长夜与短暂的白昼,对他们而言,只是窗外光线明暗的变化,无法打断室内那种高度专注、灵感迸发的创作氛围。

第三天凌晨,算法的基础框架终于搭建完成。江辰启动了第一次全系统联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