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冰岛的过程,如同完成了一次精密的空间跃迁。江辰提前七十二小时启动了“环境适应协议”,逐步调整住所内的光照、湿度和环境音,模拟回国后将面临的气候与感官刺激,确保林晚星的身体和创作状态能实现无缝切换。他甚至根据她的生理节律数据,优化了整个长途飞行的行程安排,包括转机时间、舱内座椅角度、以及餐食选择,将旅途的疲惫感降至最低。
飞机穿越云层,下方逐渐显现出熟悉的东亚海岸线轮廓。林晚星靠着舷窗,看着窗外与冰岛截然不同的、充满烟火气的地貌,心中涌起一种奇异的归属感。这里是她艺术的起点,承载着她的青春、迷茫与最初的梦想。如今归来,她已非昔日那个只能在画布上倾吐心事的女学生,身边也多了一个将她视为宇宙中心的男人。
江辰坐在她身侧,正在快速处理着积压的信息流。他辞去星宸科技CEO职务并开源核心技术的举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非但没有削弱他的影响力,反而让他以一种更超然、更具象征意义的姿态,矗立在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潮头。各种学术论坛、政府智库、乃至国际组织的邀请纷至沓来,但他只筛选了极少数与“星火之窗”理念高度契合,或能对林晚星回顾展产生助力的项目,列入“潜在合作清单”。
“陆衍已经协调好接机和安全通道。”江辰结束一个简短的通讯,向林晚星同步信息,“回顾展的筹备团队核心成员希望明天能与你进行一次初步会谈。”
他的效率一如既往。林晚星点了点头,伸手过去,轻轻握住了他放在扶手上的手。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一个简单的接触,像是在确认彼此的存在,也像是在为即将面对的新阶段汲取力量。江辰反手将她的手指纳入掌心,动作自然流畅,仿佛这个动作已经重复了千万遍。
重返母校美术学院,感觉熟悉又陌生。古老的建筑依旧,但空气中弥漫着更加活跃和多元的气息。院长亲自接待了他们,态度比之前通讯时更加热情,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显然,林晚星在国际上取得的成就,以及江辰那笼罩着传奇色彩的光环,让这次回顾展的意义远远超出了一场普通的校友活动。
筹备团队早已组建完毕,核心成员包括学院的资深策展人、艺术史学者,以及“星火之窗”社区派驻的专业执行人员。会议在学院一间充满阳光的会议室进行。
最初的讨论围绕着展览的主题结构和作品筛选展开。策展人提出了一个相对传统的编年史方案,按时间顺序展示林晚星的艺术演进。
林晚星认真听着,却没有立刻赞同。她看向坐在她身边、一直沉默旁听的江辰。
“你觉得呢?”她轻声问。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江辰身上。这位科技巨子的在场,本身就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江辰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林晚星身上。
“编年史结构逻辑清晰,但效率并非最优。”他开口,声音不高,却瞬间掌控了全场的话语权,“它无法清晰呈现你艺术探索中,几个核心‘引力源’的相互作用与演化。”
他操作了一下随身终端,会议室的投影屏上立刻出现了一幅动态的、多维的星图——正是他之前为林晚星构建的“个人艺术宇宙”模型。
“我建议,以‘引力源’为主题结构。”他指向星图中几个异常明亮、并且延伸出无数连接线的核心光团,“比如:早期对‘生命韧性’的观察(《待放之星》时期),中期对‘创伤与转化’的探索(《余烬编码》阶段),以及与科技相遇后,对‘理性与感性共振’的持续追问。”
“这样的结构,更能揭示你创作的内在线索,也更能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理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