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测不准的轨道与陶杯的裂痕

江辰关于星光延迟的困惑,如同爱琴海上空一片淡薄的云,并未遮蔽阳光,却为这段与世隔绝的日子投下了一道悠长的、关于时间与感知的阴影。小岛的生活在一种新的平衡中继续,但这平衡之下,涌动着无声的探索。

他开始进行一系列精密的、近乎科学实验的“接触测试”。这些行为剥离了通常的情感外衣,更像一个天体物理学家在谨慎地测量一颗陌生彗星的轨道参数。递过一本书时,他会让指尖与她接手区域的接触时间精确到0.3秒;并肩走在橄榄树林投下的斑驳光影中,他会将两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从惯常的社交阈值,缩减到能感知到彼此体温辐射的微妙区间。

每一次“测试”后,林晚星都能捕捉到他眼中那瞬间的“数据处理”状态——瞳孔微不可察地调整着焦距,注意力向内收敛,仿佛在读取体内生物传感器反馈的复杂数据集:皮肤电导、心率变异性、乃至边缘系统杏仁核的微弱电流。他没有再出现初次触碰时那种剧烈的系统冲突,但一种全神贯注的、如校准精密仪器般的谨慎,始终如影随形。

林晚星成为了他这些“实验”沉静的合作者。她像一片稳定的大陆,允许这艘刚刚升级了导航系统、仍在测试新坐标的星舰进行一次次短暂的近地飞行。她不主动引导,也不退缩,只是在他每一次“数据采集”完成后,回报以一个平静的、不带索取意味的微笑或凝视,作为一种非量化的、柔性的正向反馈。

与此同时,他应对外部世界的方式也显现出更强的自主性。他不再完全屏蔽陆衍和文景的信息流,而是为自己设定了一个严格的“信息滤网”。每日只在固定的“决策窗口期”处理最高优先级的战略简讯,将其余庞杂的运营细节和舆论噪音,归类为“低优先级背景辐射”,暂不处理。他仿佛在自身周围构筑了一个通透而可控的力场,既能感知宇宙的脉动,又不被星际尘埃所干扰。

这种有意识的“信息节食”与“选择性接入”,似乎让他获得了宝贵的精神熵减。林晚星注意到,他独自面对大海或星空沉思的时间变多了,但那沉思不再是迷茫的放空,而更像一种深度的沉淀与系统整合,一种在静默中重新绘制内心星图的过程。

**第二部分**

然而,现实的引力波从未停止传递。

一个午后,林晚星的加密通讯器收到了索科洛夫发来的一个数据包,附带着他特有的、带着某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兴奋的留言:“看啊,我亲爱的朋友们!鬣狗们换了口味,开始啃噬地基了!”

数据包内是“黑曜石画廊”联盟新一轮舆论攻击的轨迹分析。他们转换了策略,不再直接瞄准江辰或林晚星个人,而是将腐蚀剂泼向了“星火之窗”社区的根基。他们资助了几位披着“独立分析”外衣的喉舌,抛出了一系列质疑报告,核心论点直指:在失去江辰这个“终极技术权威”的持续输血后,社区赖以生存的算法核心和资源分配机制,是否真能长期维持其宣称的民主与效率?他们甚至阴险地暗示,社区内部可能正在孕育新的、不透明的“算法特权阶级”。

这种攻击更为恶毒,它侵蚀的是社区成员间的信任纽带,是“星火之窗”立身的道德基石。

林晚星凝视着这些信息,眉头深锁。这一次,她无法再超然物外。社区是她理想的延伸,是无数梦想的孵化器。她拿着通讯器,走到露台,将情况呈递给正在调试光谱分析附件的望远镜旁的江辰。

江辰的目光如高速扫描仪般掠过屏幕内容,面部表情没有任何扰动,只有眼底深处如量子涨落般一闪而过的冷冽。

“攻击向量改变。”他平静地陈述,如同诊断一个复杂的系统漏洞,“从针对核心处理器,转向侵蚀运行环境的信任协议。策略更具隐匿性,潜在破坏等级提升。”

“我们必须回应。”林晚星的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江辰沉默了片刻,他的视线从屏幕上移开,投向远方海平面那条永恒的曲线,指尖无意识地在望远镜冰凉的金属支架上敲击出极轻的、规律的嗒嗒声。

“直接的技术性辩驳,会落入对方预设的话语陷阱,效率低下,且消耗自身能量。”他冷静地分析,思维核心高速运转,“需要一种……更具根本性的范式升级。”

“范式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