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星那幅没有名字的画作,如同一声沉默的惊雷,在公寓的画室里炸开,余波却悄然扩散至更广阔的世界。它没有具象的翅膀,却让每一个凝视它的人,都感受到了破茧新生的磅礴气势;它没有描绘星空,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片被无形之力搅动的、充满无限可能的宇宙。
江辰那句“这就是我们的回应”,为这幅作品定下了基调。它不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份宣言,一个证据,一种存在。
他没有催促她命名,也没有急于将其公之于众。他只是让陆衍调取了这幅画的高精度全息扫描数据,将其与他构建的“神经星图”模型进行了深度的数据融合。在只有他们能访问的加密服务器里,一幅动态的、立体的“《未尽的拥抱》星图版本”正在悄然生成——画作中的每一笔墨色晕染,每一道光点闪烁,都与代表他们二人意识与情感的数据流精准对应,仿佛为那无声的意境,配上了唯有他们能听见的数据交响乐。
欧盟议会的提案,如同预期般在艺术与科技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听证会的日期日益临近,“黑曜石画廊”联盟的造势活动也愈发密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一部分公众对AI技术的天然不信任感,将江辰和林晚星的探索描绘成一种危险的、不受控制的“数字弗兰肯斯坦”。
然而,这一次,舆论不再是一边倒的质疑。
索科洛夫利用他庞大的人脉和敏锐的嗅觉,将林晚星那幅尚未命名的画作的高清图像,以及江辰团队整理的部分关于算法透明度和伦理框架的技术白皮书,巧妙地“泄露”给了几位在业界极具公信力的评论家和学者。
没有通稿,没有官方声明,只有作品本身和严谨的技术文档。
效果是惊人的。
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史学家在个人专栏中写道:“林晚星的这幅新作,让我看到了艺术在数字时代最令人振奋的进化。它没有屈服于技术的炫技,也没有 retreat 回传统的象牙塔,而是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言,将算法的‘理’与艺术的‘情’熔铸为一体。这不是威胁,这是希望。”
一位顶尖的科技伦理研究者则在学术论坛上公开表示:“星宸科技提出的‘透明穹顶’框架和他们对算法可解释性的实践,走在了整个行业的前面。与其恐惧和禁止,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理解、引导和规范。欧盟的提案初衷或许是好的,但其具体条款却可能扼杀宝贵的创新。”
这些基于专业判断的声音,如同中流砥柱,开始扭转舆论的走向。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黑曜石画廊”联盟所代表的,或许并非公共利益,而是旧有势力对新兴力量的本能排斥和商业打压。
在这片纷扰中,江辰和林晚星却进入了一种奇异的“静默协奏”状态。
江辰继续高效地运作着他的“战争机器”,指挥着星宸科技的全球网络进行游说和联盟构建。但他的工作节奏似乎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不再将自己完全封闭在书房,有时会拿着加密终端,坐在画室的角落,一边处理事务,一边偶尔抬头,看着林晚星对那幅画进行最后的微调。
他依旧很少主动交谈,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支持。林晚星能感觉到,当她专注于创作时,画室的光线会始终保持在最适宜的水平,环境噪音会被控制在最低,甚至连空气的流动都仿佛变得格外温柔。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她营造的“绝对领域”。
而林晚星,在完成了画作的主体后,陷入了一种更为精细的、近乎修道士般的打磨阶段。她反复调整着墨色的浓淡,光点的疏密,追求着那种“多一分则腻,少一分则寡”的极致平衡。她知道,这幅画将承载的,远超过它本身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