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宣言与孤光

她开始理解江辰所说的“生存概率计算”。只是,她用的不是数学公式,而是艺术家近乎偏执的坚韧,和一种无法被量化的、名为“信念”的东西。

预展前三天,林晚星带着初步调试完成的“共振域”装置,进入了索科洛夫提供的独立展厅。这是一个挑高近十米、面积约两百平米的白色立方体空间,墙壁和地面都经过特殊声学和处理,可以完美承载沉浸式视听体验。

装置的安装和最终调试,是另一场硬仗。没有了江辰坐镇,技术团队之间的配合不时出现龃龉,一些小问题被放大,进度一再延误。林晚星几乎住在了展厅,协调着灯光、音响、传感器布设,亲自测试着每一个交互节点的灵敏度。

她瘦了很多,眼下的黑眼圈浓重得无法用妆容掩盖,但她的眼神却越来越亮,像两块被反复擦拭的黑曜石,折射出一种冷冽而坚定的光芒。

预展前夜,最后一次全系统联调。林晚星站在空旷的展厅中央,看着技术人员做最后的检查。巨大的环形投影幕布包围着她,地面上散布着精密的压力传感器和生物反馈采集垫。整个空间安静得只能听到设备运行的低沉嗡鸣。

她深吸一口气,示意可以开始。

灯光暗下,绝对的黑暗笼罩了一切。随即,一束微光从头顶落下,如同宇宙初开的第一缕光线。紧接着,环绕的幕布上开始浮现出极其细微的、如同神经脉络般的数据流,它们缓慢流淌,汇聚,逐渐勾勒出一个模糊的、不断变化的轮廓——那是算法根据空间内唯一的生命体(林晚星自己)的初始生理数据,生成的“视觉情感指纹”的雏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她缓缓抬起手。随着她的动作,幕布上的数据流随之波动,色彩开始渗透,从冰冷的蓝白逐渐晕染开一丝暖黄,仿佛她的意志在为这个数字世界注入温度。她向前走了一步,脚下的压力传感器捕捉到她的移动,空间内的环绕音景随之变化,从空灵的低吟过渡到带有节奏感的、如同心跳般的脉动。

她开始尝试更复杂的互动。回忆喜悦,幕布上的色彩变得明快跳跃,光影流转如同庆典;沉浸悲伤,色彩瞬间沉郁下去,数据流变得粘稠缓慢,声音也带上了呜咽般的回响;当她集中精神,试图传达那种与江辰合作时达到的“共鸣”状态时,整个空间仿佛被注入了灵魂,视觉与听觉元素不再仅仅是响应,而是开始自主地、和谐地交织、演化,产生出新的、连她都未曾预料的美妙形态与和声。

二十分钟的演示结束,灯光重新亮起。

展厅里一片寂静。技术团队的成员们站在原地,脸上带着不同程度的震撼。他们参与了构建,却未曾亲眼目睹它完全启动时的模样。这不再是冰冷的技术演示,而是一场真正的、活着的、与灵魂共舞的艺术。

林晚星站在光芒中央,微微喘息,额角带着汗珠。她看着这个由她和江辰共同构想,如今由她独自艰难催生出的“共振域”,心中百感交集。它还不够完美,与江辰在场时可能达到的那种丝滑流畅、深不可测的智能相比,它显得有些生涩,有些地方的转换甚至能察觉到人为努力的痕迹。

但它活了。它真实地、有力地回应了她。它证明,即使没有江辰那近乎神迹的技术掌控,她所坚持的艺术内核,依然能够驱动这个复杂的造物,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