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显然不在江辰常用的情感词汇表里。他明显顿住了,像是系统遇到了一个无法识别的指令。他微微蹙眉,似乎在进行紧急的数据检索和逻辑匹配。
“醋,一种酸性调味品,其化学成分为乙酸。‘吃醋’在中文语境中,引申为因嫉妒而产生的不悦情绪。”他给出了字面解释,然后看向林晚星,眼神里带着真正的困惑,“我的情绪模拟器并未监测到与‘嫉妒’定义相匹配的生理指标剧烈波动。我的陈述,是基于对潜在合作对象进行全面背景调查的必要程序。”
他的回答如此认真,如此……江辰。林晚星看着他努力用理性解析一个感性问题的样子,心底那点微妙的试探,化为了更深的、带着暖意的无奈。她笑着摇了摇头:“好了,我知道了。谢谢你的‘全面背景调查’。我会认真考虑他的邀请,也会……注意专业界限。”
最终,林晚星没有立刻答应索科洛夫,也没有直接拒绝。她回复了一封措辞谨慎、得体的邮件,感谢他的赏识,表示自己目前正在潜心准备新的系列作品,需要一些不受干扰的时间,希望在未来作品成熟时,能有机会与他交流。
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对“星火之窗”社区那个加密子版块的构想中。她开始整理《余烬编码》创作过程中,那些可以剥离核心隐私、仅展示方法论和思考路径的笔记和素材。她不再将其视为一个需要隐藏的秘密,而是看作一个可以分享的、关于“转化”的案例。
她将这个想法与江辰深入讨论,他立刻投入了技术实现层面。几天后,一个名为“熔炉”的加密子版块在“星火之窗”后台悄然建立。访问权限极其严格,首批受邀者只有十余人,都是林晚星和文景精心筛选出的、在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有深度思考,且品格值得信赖的社区核心成员。
在“熔炉”里,林晚星以“引火者”的身份,首次分享了《余烬编码》的创作缘起(隐去了具体地点和事件),展示了如何将无序的、强烈的情感体验乃至创伤记忆,通过数据采集、算法转译和视觉重构,形成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的过程片段。她强调的是“方法”,而非“结果”。
这个小小的、秘密的分享,在首批参与者中引发了巨大的震撼。讨论不再是浮于表面的赞美或批判,而是深入到技术伦理、情感真实性、艺术作为疗愈手段的可能性等核心问题。这里没有舆论场的喧嚣,只有思想碰撞的火花和深度的共鸣。
林晚星看着屏幕上那些充满智慧和真诚的讨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这不再是单方面的输出或防御,而是真正的、有建设性的对话。她找到了一个既能保护内心最柔软伤疤,又能与外界分享核心能量的平衡点。
江辰看着她对着屏幕时,眼中那簇重新燃起的、更为沉静和坚定的火焰,他的内部系统再次记录到那种无法精确定义、但关联着高效能与稳定性的积极情绪参数。
他意识到,她的画布,早已不再局限于实体。她的笔,也不再只是画笔或数据。她的艺术生命,正在以一种他未曾预料、却不得不为之赞叹的方式,向着更广阔、也更深刻的领域,悄然延展。
而他的角色,似乎也从最初的“保护者”与“技术支持”,悄然演变,融入了这片她正在开拓的新疆域的背景之中,成为她探索路上,最沉默也最可靠的那块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