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余波与新生

威尼斯双年展的硝烟渐渐散去,但《废墟上的星图》所引发的震荡却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涟漪持续扩散,深刻改变着艺术界的生态格局。林晚星的名字,不再仅仅与“天才画家”或“科技艺术先锋”这样的标签挂钩,而是与一种更为深沉、更具哲学意味的艺术力量联系在一起。她成功地证明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不仅可以创造感官奇观,更能直指人心,承载时代的精神重量,成为反思与重建的媒介。

权威艺术杂志《艺术论坛》以封面专题的形式,用长达二十页的篇幅,深入剖析了《废墟上的星图》,将其誉为“标志着科技艺术进入成熟期的里程碑式作品”,赞扬林晚星“以非凡的勇气和洞察力,将全球性议题与个人美学完美熔铸,为陷入瓶颈的当代艺术开辟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路径”。之前那些由罗什暗中煽动的关于“艺术极权主义”的质疑,在这股强大的肯定声浪中,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殆尽。

随之而来的是雪片般的荣誉与邀约。全球顶尖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纷纷发来展览邀请,希望将《废墟上的星图》或其衍生版本引入他们的空间;知名大学聘请她担任客座教授,希望她分享其独特的创作理念;甚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联系了她,探讨将她的作品用于某些全球议题倡导活动的可能性。

面对这如潮水般涌来的盛誉,林晚星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她没有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也没有被纷至沓来的机会冲昏头脑。在威尼斯的临时住所里,她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独自面对着窗外的泻湖,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内心对话。

她回想起自己从美院学生,到与江辰的“契约”相遇,经历顾言之的打压,创立“星火之窗”,直至如今站上世界之巅的每一步。荣耀的光环固然耀眼,但她深知,真正支撑她走到今天的,并非对声名的渴望,而是那份深植于骨髓的、对纯粹创作的热爱,以及面对不公与黑暗时不肯屈服的韧性。

“这一切,”她在加密日记中写道,“都只是过程的副产品。如果沉迷于此,我将失去最宝贵的东西——那双始终望向未知星辰的眼睛,和那颗敢于在废墟上播种的心。”

她让文景和团队婉拒了大部分商业性质过浓和纯粹社交性质的邀请,只保留了少数几个与她艺术理念高度契合、并能真正推动“星火之窗”生态发展的核心合作。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未来的方向在何方。

与林晚星在艺术世界获得的巨大成功相比,江辰在另一个战场取得的胜利,虽不为公众所知,其意义却同样深远,甚至更为关键。

威尼斯的行动,如同一次精准的“压力测试”,让隐藏至深的“影”在接连受挫下,终于露出了致命的破绽。那条试图传递的加密信息,以及他在私人码头出现的监控影像,虽然仍不足以在法庭上将其定罪,但却为江辰的“捕网”行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清晰的瞄准点。

江辰指挥团队,如同最耐心的猎手,沿着这些新发现的线索,开始了更加缜密和深入的追踪。他们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数据轰炸,而是采用“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渗透,集中火力攻击与“影”的基金会和那几个离岸空壳公司关联最紧密的金融节点和信息通道。

收获是巨大的。他们成功获取了“影”通过其控制的空壳公司,向罗什在欧洲的某个私人账户进行数笔大额“咨询费”支付的记录,时间点恰好与罗什开始系统性地在学术圈攻击林晚星和“星火之窗”相吻合。这几乎坐实了罗什作为“影”在理念战场的“雇佣兵”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