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火焰”行动如同一颗投入深水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在表层之下无声而剧烈地扩散。江辰发出的匿名警报和篡改的物流信息,如同两道无声的闪电,劈入了国际执法机构和“海蛇”网络的心脏。接下来的四十八小时,在公众毫无察觉的表象下,是一场关乎无数人命运的、无声的激烈博弈。
安全屋内,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屏幕上,代表那批“礼物”运输路线的光点,正按照被篡改后的坐标,缓慢而坚定地移动着,驶向那个公海隔离区。江辰和他的团队几乎不眠不休,严密监控着任何一丝数据波动,警惕着“影”可能发起的反扑或系统自检。每一秒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任何微小的异常都可能意味着计划暴露,满盘皆输。
林晚星守在一旁,她无法在技术层面提供直接帮助,便成了江辰和团队最稳固的后勤与精神支柱。她准备简单的餐食,确保每个人都能轮流短暂休息,用她特有的沉静,化解着空气中几乎要凝结成实质的紧张感。她的目光偶尔会掠过角落里覆盖着的画布,那下面是未完成的《痕》系列。此刻,那些狂野的、带着血与墨的痕迹,仿佛与她当下的心境产生了某种奇异的共鸣——都是在极限压力下,生命最本真的印记。
她甚至拿起炭笔,在随身的素描本上,快速勾勒下江辰凝神屏幕的侧影,团队成员们疲惫却专注的面容,以及安全屋内那些冰冷仪器发出的、幽蓝如星光的指示灯。这些速写无关艺术,更像是一种记录,一种在历史性时刻边缘,试图抓住些什么的本能。
就在“逆向火焰”行动进入最关键时刻,林晚星的巴黎个展《安魂曲》系列,在一种近乎低调的氛围中,于一家规模不大但格调极高的私人画廊悄然开幕。
与之前《引力场》系列的万众瞩目和戏剧性事件不同,这次展览没有盛大的开幕式,没有密集的媒体宣传。林晚星甚至没有亲自到场,只通过“星桥”网络传输了一段简短的、预先录制好的创作阐述。她解释说,这些作品是她近期内心旅程的私人记录,更适合在寂静中被观看,而非在喧嚣中被评述。
《安魂曲》系列果然与之前的作品大相径庭。画面上不再有激烈的色彩对抗或狂野的身体痕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内敛的、近乎冥想的氛围。大量使用的是一种沉静的、带有微妙变化的“星尘灰”底色,仿佛宇宙诞生之初的迷雾。在这片灰色之上,是极其精细、如同神经脉络或星系旋臂般交织的、纤细的银色与白色线条。它们彼此缠绕,又保持着微妙的距离,在寂静中传递着一种无形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某些画作的角落,点缀着极小却异常明亮的金色或钴蓝色光点,如同绝望中不灭的希望,或者遥远星系传来的、坚定的信号。
这些画作不再试图描绘外在的引力拉扯,而是转向描绘内在的、精神层面的连接与秩序重建。它们安静,却蕴含着一种强大的、抚慰人心的力量。仿佛在诉说:即使在最混乱的风暴中心,依然存在着一个不受侵扰的、有序的内心宇宙。
出乎意料的是,这种低调而深沉的表达,反而吸引了真正懂行的评论家和藏家。杜兰德教授在预展第一天就独自前来,在每一幅画前驻足良久,最后给林晚星发来一条信息:「…从对抗走向内观,从破碎走向重建。这是真正的成熟与超越。恭喜你,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安魂曲’。」那位曾想购买《奇点》的老收藏家,也再次现身,毫不犹豫地订下了整个系列。
《安魂曲》的成功,是一种不同于《引力场》的、更加扎实和深远的认可。它证明林晚星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未被之前的荣耀和后续的斗争所消耗,反而在沉淀中升华,进入了一个新的、更自由的境界。
“星火之窗”的“根系计划”也开始显现成效。那个神秘的“未来艺术投资基金会”的挖角行动,在遭遇了社区内部经过“根系”加固的凝聚力以及更优渥、更尊重艺术家的内部支持方案后,进展缓慢,似乎陷入了僵局。几位原本有些动摇的艺术家,在对比了“金丝鸟笼”的诱惑与“森林土壤”的自由与滋养后,纷纷选择了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