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女士代表的欧洲基金会的合作意向,像一块投入“星火之窗”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不仅是兴奋的涟漪,更有深层的思考与不可避免的张力。国际合作,意味着更广阔的舞台、更丰富的资源,也意味着更复杂的文化语境、更微妙的权力关系,以及“星火”内部本就存在的多样性观点将面临外部标准的审视。
林晚星没有急于推进,她首先在“星火”社区的加密论坛上发起了为期三天的公开讨论,主题即为“我们是否需要,以及需要怎样的国际合作?”。她将玛格丽特女士提出的合作框架(去除具体名称和过于商业化的细节)以匿名方式公布,并附上了自己初步思考的利弊分析。
讨论空前热烈,帖子数量在几个小时内就突破了四位数。
支持者欢呼这是“破圈”的绝佳机会,能让“星火”艺术家真正走向世界,打破西方主导的艺术话语权,甚至有人激动地写道:“这是我们自己的‘文艺复兴’!”
谨慎者则担忧这会是“另一种形式的收编”,担心“星火”独特的、草根的、反叛的气质会被国际资本和学术体制“规训”,最终沦为满足西方对“东方奇观”猎奇的展品。
更有务实派提出具体问题:遴选标准谁定?利润如何分配?作品运输、保险、版权如何保障?会不会导致社区内部为了争夺名额而产生恶性竞争?
论坛成了观点的战场,充斥着理想主义的激情、现实主义的算计和略带偏执的警惕。林晚星默默关注着每一条发言,没有轻易下场引导,只是让文景和技术团队确保讨论秩序,防止人身攻击。她需要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三天后,讨论热度稍减,林晚星与社区选举产生的首届七人“策展代表”召开了加密会议。代表们背景各异,有来自边远地区的独立画家,有活跃于网络的数字艺术家,也有从事装置和行为艺术的激进分子。他们带着各自支持者的诉求,坐在了虚拟的圆桌前。
会议从傍晚持续到凌晨。争论异常激烈。一位代表坚持遴选必须完全由社区投票决定,以体现绝对民主;另一位则认为需要引入专家评审(包括玛格丽特基金会方面的专家)以保证“国际水准”;还有人提出,应该按媒介、地域、性别等维度设置配额,确保多样性。
林晚星作为召集人,耐心倾听,偶尔插言引导话题,避免陷入僵局。她发现,建立去中心化的社区,远比挑战一个外部敌人要复杂得多。敌人是清晰的靶子,而盟友之间的理念差异和利益权衡,则是缠绕的丝线,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智慧去梳理。
最终,在文景适时提出的几个折中方案基础上,会议达成了初步共识:成立一个由社区代表、特邀外部顾问(包括W推荐的一位独立策展人)以及林晚星本人共同组成的“联合遴选委员会”;制定一份强调“文化主体性”、“创新性”和“社会关切”而非单纯技术或美学标准的评审框架;利润分配采用“艺术家占大头,平台留存发展基金”的模式;并明确约定,合作方不得对作品展示进行强制性修改,任何学术阐释必须与艺术家充分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