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星火之窗

“星火之窗”项目在极短时间内,依托“未名”空间极其隐蔽但高效的网络,悄然上线。没有新闻发布会,没有媒体通稿,只有在小范围受打压艺术家圈层内口耳相传的加密链接和邀请码。如同暗夜里悄然绽放的苔花,寂静,却充满顽强的生命力。

林晚星将自己大部分精力投入其中。她不再是唯一的舞者,而是成为了一个连接点,一个守护者。她审核(更准确地说是欣赏和鼓励)着一份份从四面八方投来的作品——有被画廊拒之门外的尖锐油画,有无法公映的实验短片,有用代码写就的视觉诗……这些作品或许稚嫩,或许叛逆,或许不被主流理解,但它们都闪烁着未被磨灭的、真诚的创作之光。

通过加密通讯频道,她与这些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星火”们交流,分享创作心得,也倾听他们的困境与坚持。她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曾经的自己,在孤独地探索,渴望被看见。如今,她为他们点亮了一扇窗,而他们反馈给她的温暖与力量,也成为了她对抗外部寒流的铠甲。

江辰则专注于应对顾言之在商业层面的持续施压。“深蓝协议”有效稳定了核心供应链,但顾言之转而利用其影响力,在多个公开场合含沙射影地抨击“技术资本对文化领域的野蛮入侵”,试图将星宸科技塑造成一个冰冷的、缺乏人文关怀的垄断者形象。

这天,一场关于“科技伦理与文化产业未来”的高峰论坛邀请江辰出席。所有人都知道,这是顾言之精心选择的另一个战场,意图在思想层面占据制高点。

论坛上,顾言之率先发言。他引经据典,从容不迫,阐述了技术在文化领域应扮演“服务者”而非“主导者”的角色,强调“人性的温度”和“文化的传承”是技术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他的演讲充满了感染力,再次赢得了现场许多文化界人士的共鸣。

轮到江辰时,他依旧平静。他没有直接反驳顾言之,而是调出了一段实时数据可视化界面。

“这是过去二十四小时内,通过‘星火之窗’平台产生的艺术作品数量、类型分布,以及匿名采集的、来自全球不同IP地址的观众停留时间与互动热力图。”江辰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开,清晰而冷静,“数据显示,在脱离传统评价体系和商业逻辑之后,纯粹基于创作冲动和共鸣的连接,其活跃度远超预期。”

他切换画面,展示了几幅来自“星火之窗”的作品特写——一幅描绘地下铁流浪者眼神的炭笔素描,一组用废弃电路板拼贴成的抽象雕塑,一段记录城市边缘地带声音的电子乐。

“技术在这里,不是入侵者,也不是服务者。”江辰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落在顾言之身上,平静无波,却带着千钧之力,“它是赋能者。它拆除了高墙,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让更多原本可能被湮没的‘人的温度’和‘文化的多样性’,得以被发现,被看见。这,算不算是另一种更广义的‘传承’?”

他用数据,用事实,用那些鲜活而生动的、来自“星火”们的创作,构建了一个无可辩驳的回应。顾言之试图将技术置于人文的对立面,而江辰则清晰地指出,真正的人文关怀,在于让每一个独特的灵魂都能拥有表达的权利和舞台。

论坛上的交锋,通过媒体传播开来,引发了远比竞标会更广泛的社会讨论。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激烈碰撞,但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开始思考并认同江辰所描绘的、技术赋能下的文化多元图景。“星火之窗”的访问量悄然攀升,申请者络绎不绝。

顾言之感受到了这种舆论风向的微妙转变。他发现自己惯用的、依靠权威和话语权进行压制的手段,在江辰和林晚星构建的这种去中心化、依靠真实生命力和技术连接的新生力量面前,开始显得笨重而低效。

一种前所未有的焦躁,在他心中蔓延。他召来了他的心腹,也是他最得力的“清道夫”,一个名叫“影”的、几乎从不露面的男人。

“那个线上平台,还有那个‘未名’空间……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顾言之的声音低沉,带着压抑的暴戾,“找到它们服务器的物理位置,或者……找到那个W。我不希望再看到任何一颗‘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