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的警告像一声悠远的钟鸣,在林晚星心头回荡,驱散了因短暂平静而产生的任何侥幸。她明白,顾言之绝不会坐视江辰的挑战和自身声誉受损的威胁。风暴前的宁静,往往最为窒息。
果然,几天后,更猛烈的反击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降临。
这一次,目标不再是林晚星个人,而是直接指向了江辰的根基——星宸科技。
一则关于“星宸科技核心算法涉嫌侵犯用户隐私、存在重大安全漏洞”的匿名分析报告,突然在几个颇具影响力的科技论坛和自媒体上流传开来。报告引用了大量看似专业的数据和代码片段,详细“论证”了星宸科技用于数据分析和智能推荐的底层算法,如何“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收集、分析用户敏感信息”,并耸人听闻地预测其可能被用于“商业操纵甚至更危险的用途”。
报告行文极具煽动性,巧妙地利用了公众对科技巨头数据垄断和隐私泄露的普遍担忧。虽然星宸科技官方第一时间发布了严正声明,指出报告内容严重失实、断章取义,并已启动法律程序,但负面舆论已然形成。一些不明真相的合作方开始致电询问,部分保守的投资人表现出担忧情绪,甚至连某个正在进行中的政府合作项目,也传来了“需要重新进行安全评估”的消息。
“这是顾言之的手笔?”林晚星在安全通话中问江辰,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怒火。攻击她,她可以忍受,但将矛头指向江辰和他视若生命的事业,触碰了她的底线。
“概率98.7%。”江辰的声音依旧冷静,但林晚星能听出那冷静之下蕴藏的冰冷怒意,“报告引用的部分技术细节,与之前攻击你工作室网络时试图窃取的数据类型高度吻合。他雇佣了顶级的商业间谍和舆论抹黑团队。”
“我们能做什么?”
“法律途径是必要的,但周期长,且难以完全消除舆论影响。”江辰分析道,“最有效的反击,是技术层面的绝对透明和权威第三方的背书。我们正在准备开放部分核心算法的白皮书,并邀请顶尖的第三方安全机构和学术界专家,对我们的系统进行公开审计。”
他顿了顿,“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而顾言之,不会给我们这个时间。”
就在星宸科技忙于应对隐私风波时,顾言之在另一个战场发起了突袭。
市美术馆新馆项目的竞标评审会提前举行。在评审会上,顾言之代表的团队不仅提交了详尽的设计方案,更出人意料地带来了一位“重量级证人”——一位在国际上颇有声望、但与顾言之私交甚密的艺术评论家。这位评论家在陈述环节,慷慨陈词,极力推崇顾言之方案中对“艺术本体的尊重”与“人文精神的回归”,同时,话锋一转,不点名地批评了“某些科技公司”试图用冰冷的技术逻辑“绑架”和“异化”艺术,警告这将导致艺术失去其最宝贵的人性与情感内核。
这番言论,精准地击中了部分评审委员,尤其是那些对新技术抱有疑虑的传统艺术界代表的内心。相比之下,江辰团队提交的、充满未来感和技术复杂度的方案,虽然惊艳,却也显得有些“不近人情”。
竞标结果并未当场宣布,但会场传来的消息对星宸科技并不乐观。顾言之凭借其深厚的圈内人脉和关键时刻的舆论引导,很可能成功地将一场技术竞标,扭曲成了“人文”与“技术”的对立,并为自己赢得了关键票数。
消息传到林晚星这里时,她正在为“系统·噪声·飞地”系列的第二幅画上色。听到这个消息,她手中的画笔停顿了一下,一滴浓重的、象征“系统”压制力的暗红色颜料,滴落在了画布边缘,像一抹凝固的血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