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出一个明确的、可考核的指标。”
这个问题,极其务实,甚至有些“煞风景”,却一下子将方启明从“未来蓝图”拉回到了“现实考核”的层面。
方启明措手不及,试图用“科研探索的不确定性”来辩解。
沈婕只是淡淡地追问:
“所以,是无法给出明确指标,对吗?”
方启明一时语塞。
沈婕不再看他,转而看向陈知行:
“陈同学,你们报告中提到,下一阶段将尝试将模型用于区域性水资源调度优化。
如果预算支持到位,一年内,能否在某个试点流域,拿出可验证的、提升供水效率或防洪预警能力的初步方案?”
“可以!”
陈知行回答得斩钉截铁,“我们有详细的技术路线和时间规划,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考核!”
高下立判。
一场预算论证会,变成了务实与空泛、当下与未来的激烈碰撞。
最终的结果尚未宣布,但会议室里的风向,已经悄然转变。
预算论证会上的激烈交锋,并未立即分出胜负。
支持“远大理想”与看重“现实效益”的两种观点在专家组内部僵持不下,预算分配陷入了短暂的僵局。
消息传回机房,气氛有些沉闷。
“还是不行吗?”
周炽有些泄气地趴在桌上,“方启明那张嘴,死的都能说成活的!”
陈知行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在飞速思考破局之策。
他习惯于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寻找答案,但这次的难题,更多在于人心和决策的权衡。
李泽川眼神冰冷,语气带着狠劲:
“要不我再去找人聊聊?总不能让那家伙真把肉全叼走了!”
苏想没有加入讨论,她独自坐在电脑终端前,反复回放着论证会上记录的片段(她养成了详细记录的习惯),尤其是方启明的陈述和评委们的反应。
她注意到一个细节:
当方启明提到需要巨额外汇进口某款“唯一可选”的超高速基因测序仪时,评委席上几位来自工业和经济领域的专家,眉头都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火石般闪过她的脑海!
她猛地站起身,动作之大让其他三人都惊讶地看了过来。
“我们之前的思路,可能被方启明带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