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忠奸歧路,人心向背

第一百一十二章 忠奸歧路,人心向背

南平城外的山风,裹挟着闽江的水汽,吹拂着赵高翔军营的旗帜,也吹动着福建大地无数颗彷徨挣扎的人心。当博洛在福州以高官厚禄笼络郑芝龙,当清军的剃发令如同瘟疫般在城镇乡村蔓延时,一场无声的风暴,正在郑芝龙那庞大的军事集团内部酝酿、激荡。忠诚与背叛,坚守与妥协,不仅仅存在于高层权贵的博弈中,更深刻地拷问着每一个中下层军官和普通士卒的灵魂。

(郑氏部众的众生相)

在安平,在泉州,在南平,在郑芝龙控制下的各个水寨营垒,随着主帅决意降清的消息逐渐坐实,一种复杂而压抑的情绪如同暗流般涌动。

其一,麻木顺从者。 对于许多底层士卒乃至部分低级军官而言,“皇帝”、“朝廷”这些概念遥远而模糊。他们世代依附于郑氏这棵大树,当兵吃粮,听令行事,早已成为习惯。郑老大(郑芝龙)决定带他们投靠新的主子,那就跟着走呗。“侯爷好像…一直也没太把皇帝当回事吧?”一个老兵蹲在船舷边,一边修补渔网,一边对身旁的年轻人嘟囔,“以前是颜思齐老大,后来是朝廷,再后来自己立了个皇帝,现在换鞑子…谁知道呢,反正咱们有口饭吃,有饷银拿就行。”这种朴素的生存哲学,在乱世中尤为普遍,却也透着几分令人心酸的麻木。

其二,愤懑不甘者。 更多的人,内心充满了难以言说的憋屈和愤怒。他们私下里聚在一起,低声议论:

“他娘的!咱们几十万兄弟,船炮那么多,真打起来,鞑子能讨到好?”

“侯爷这是怎么了?当年纵横海上,何等英雄!如今竟要向那些留着老鼠尾巴的鞑子低头?”

“剃发…听说不剃就要杀头…这…这成何体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啊!”一个年轻的水手摸着脑后的头发,脸上满是厌恶与恐惧。

这种愤懑,源于对自身力量的认知,源于对民族仪容的坚守,更源于对主帅不战而降的深深失望。他们感觉胸膛里堵着一团火,却不知该向何处燃烧。

其三,迷茫无措者。 “我们…以后还算汉人吗?”一个问题在许多人心中盘旋。投降清廷,意味着要接受异族的统治,改变延续千年的习俗。未来的路在哪里?是继续在郑氏麾下,却为清廷卖命?还是就此解散,回乡务农,却要面对剃发的屈辱?巨大的不确定性,让许多人陷入深深的迷茫,仿佛置身浓雾,看不清方向。

其四,心向光明者。 在这片灰暗的基调中,仍有一些人心中燃着不灭的火种。他们窃窃私语着来自远方的消息:

“听说了吗?那个靖朔侯赵高翔,还在跟鞑子干!在金华杀了鞑子大将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