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砥柱心海,铁流破关
隆武帝汀州殉国的消息,如同凛冬的寒潮,席卷了整个东南沿海,也毫不例外地冲击着王柱和孙兆奎这两支赵高翔集团的重要分支。忠诚与动摇,抉择与坚守,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上演着一幕幕人心浮沉的活剧。
舟山风扰,不动如山
浙南沿海,洞头水寨及温州各地,气氛变得微妙起来。鲁监国朱以海虽败退舟山群岛,但毕竟曾是浙东正统,其名分对于一些原属鲁监国体系的将领而言,仍有着不小的吸引力。加之隆武这面更显“正统”的大旗骤然倒下,人心难免惶惑。
几位原鲁监国麾下、后归附王柱的将领,如林察、周瑞麾下的一些旧部,开始收到来自舟山的密信,言辞恳切,以“共扶旧主”、“浙人当助浙主”为由,劝说他们率部前往舟山汇合。营寨之中,窃窃私语渐起,摇摆的情绪如同海上的薄雾,悄然弥漫。
王之仁、沈自駉对此忧心忡忡,建议王柱采取强硬手段,清除不稳因素。然而,王柱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怒后,反而冷静下来。他将那些收到拉拢信函的将领召集起来,神色平静,并无责难之意。
“诸位,”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王柱深知,诸位昔日曾受鲁监国恩遇,如今旧主相召,心中为难,亦是常情。”他目光扫过众人复杂的面孔,继续道,“侯爷常言,‘聚散如潮汐,信念似礁石。潮汐有涨落,礁石自岿然。’ 我王柱的信念,便是跟随靖朔侯,驱除鞑虏,复我河山。此志,不因陛下殉国而移,不因他人拉拢而变。”
他顿了顿,语气更加深沉:“我也知,有人觉得鲁监国近在舟山,或是一条出路。但王柱想问,即便去了舟山,内部可能齐心?粮饷可能充足?能否抵挡即将整合了郑氏水师的清军主力?与其分散力量,各自在惊涛中飘摇,何如汇聚一处,打造成不沉的战舰? 侯爷正在武夷山中为我们开辟更大基业,那才是真正能让我们站稳脚跟,与鞑子长期周旋的根基!”
他最后郑重宣布:“我意已决,不强留任何人。愿走者,我王柱以礼相送,赠予盘缠;愿留者,我王柱视若兄弟,推心置腹。但有一点,无论去留,莫忘我们都是汉家儿郎,莫忘国仇家恨!留下的,从今日起,更需加紧操练,强军习武,以备大战!只有我们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在乱世中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非依附他人,仰人鼻息!”
这番不阻不留、坦诚布公而又明志坚毅的姿态,反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些原本动摇的将领,见王柱如此气度,思及赵高翔过往的战绩与如今的布局,再对比舟山鲁监国政权的颓势与内斗,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最终,只有少数人选择了离开,大部分将领和绝大多数士卒选择留下,队伍经历了一番风雨洗礼,核心反而更加凝聚。王柱践行着赵高翔的理念,深知组织的凝聚力,并非源于强制,而是源于共同的信念、清晰的远景以及对个体选择的尊重。 强军练武的号角,在洞头岛和温州各地,吹得越发响亮。
西线铁流,执行如钢
与此同时,在江西抚州,孙兆奎接到了赵高翔令他放弃部分根据地、西走杉关、进军闽西北的指令。初看命令,孙兆奎与张应祥、吴之蕃等将领一样,内心充满了不解与震惊。放弃经营已久的抚州外围,深入陌生的福建山区,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冒险。
帐内诸将议论纷纷,质疑之声不绝。吴之蕃性格直率,当即表示:“孙将军,抚州乃我军心血,就此放弃,岂不可惜?入闽山路艰险,粮草何继?还请向侯爷陈情!”